青绿山水五色备,千里江山巧布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对于《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其实我很早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但是却仅止于知道的状态,连作画者是谁我都不甚清楚,直到去年央视推出了“国家宝藏”这个文博探索节目,《千里江山图》作为其中的一位“嘉宾”,同时还解锁了其“前世今生”,我才对这幅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好此次我们小组抽到的主题是绘画,我便借此机会,再次走近《千里江山图》,并对它进行深入了解。

正如方文山在《丹青千里》这首歌中所写:“丹青,是谁年少壮阔落笔,山水青绿岁月只镌刻传奇,史册留名落款处他却未提笔。”千里江山图上面并没有作者款印,关于其作者是希孟,我们是从其卷尾蔡京所提的短短几句跋中得知。画上蔡京的跋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至于他的姓,则是清代宋荦在一首诗里提出来的:“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至于他是怎么知道希孟姓王,也已经无从知晓。王希孟在当时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却没有他的记载,我们对他的了解就只有蔡京在画上的题跋以及其他一些旁证,王希孟的生平至今都是一个谜,无人知道王希孟在画出这幅传世佳作后去了哪里?又在何时离开人世?他就像流星划破夜空一样,短暂而璀璨。

《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绢画成,全卷长5.46米,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便具展翅翱翔之态。

中国画发端于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活动,此时画面主要采用线描,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秦代则出现了色彩与线条相结合的绘画;魏晋时期宗教画盛行,主张绘画要“传神写照”;我国绘画的繁荣时期是在隋唐,其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体现在画的种类和技巧上,绘画种类繁多,绘画技巧“百家争鸣”,“金碧山水”与“水墨山水”盛行;宋则继续发展。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由于帝王将相及地方官吏们富于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艺术享受,绘画艺术也因此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朝廷在宫内设立了翰林书画院,以考试吸收画家,产生了“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观赏,题材多为山水、花鸟,王希孟便是翰林书画院中的一员,其所绘《千里江山图》既可以说是山水画的代表,也可以说是风俗画的代表,他的作品主题从“人与社会”向“人与自然”过渡,将祖国大好河山与百姓日常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内心对收复大宋山河的渴望。他对晋唐青绿山水的基色语言进行吸收借鉴,将传统精粹、晋唐色彩、董源笔墨吸收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画风。

其实《千里江山图》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画卷上色彩的运用。王希孟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他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在“国家宝藏”节目上,中央美术学院老师冯海涛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千里江山图》的今生故事,他为我们讲解了《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过程,先是用水墨画好山水画作为粉本,这一步骤成品为墨稿;再在这个基础上用赭石色铺垫、用石绿上色,历时十五天,这一步骤成品为头绿;接着用石青上色,历时十五天,这一步骤则是千里江山图的青色阶段;最后刷胶矾水,三矾九染,终成“五色备焉”的千里江山图摹本。天才少年王希孟就是用如此细致的绘画,成就了千年不褪色的江山永固。

“景疏密,巧布局,引天地,入画里,山水青绿故事一笔一画继续,以画作传世悠悠千载子不语,墨色浓淡着山水一如一梦境,画卷里江山绵延几万华里,写意画风中流连,留工笔”,方文山的词道出了《千里江山图》的气势磅礴和古雅温逊,诠释了画作中少年独有的豪情和细腻,演绎出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境界。《千里江山图》将大自然描写的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完全当得起“十大传世名画”的赞称,而天才少年王希孟的才情与谜一般的生平,也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走进《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