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仪陇县志》中记载,自明朝末年的战乱后,仪陇县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幸存者逃至山谷,又遭遇了连年的饥荒和人吃人的惨状,随后虎灾频发,道路上几乎不见行人,人们白天也要紧闭家门。四川的瘟疫在《蜀碧》中有详细描述,当时流行的大头瘟、马眼睛瘟和马蹄瘟,病情凶猛,致死率极高,尸体横陈,无人收敛。顺治五年,内江和川北地区相继遭受大瘟疫和严重干旱,人口大量死亡,人烟罕见。
《铜梁县志》记载1868年,瘟疫肆虐,感染者症状严重,腰疼如断,双脚麻木,不少人在短时间内丧命。虎患在《蜀乱》中被欧阳直描绘为前所未有的灾难,自贼军兴起后,四川各地虎患横行,甚至群虎成群,闯入城市,白天也无所畏惧。彭遵泗的《蜀碧》中提到,顺治初年,四川城内不仅有虎豹出没,白天也造成居民大量伤亡,城市荒芜,虎患严重。
顺治七年,四川地方官员向朝廷报告,顺庆府的人口锐减,虎患导致人口伤亡惨重。沈荀蔚《蜀难叙略》记载川南和川东地区,自顺治五年起,虎豹成为民众的严重威胁,人们被迫建造坚固的防护设施,但仍无法完全避免被虎袭击。乾隆时期,《富顺县志》中提到,战乱后的清初,由于人口减少,虎豹数量激增,肆意在城郭间游荡,甚至敢于攻击人类,导致许多灾民死于虎口。
道光《綦江县志》描述綦江地区,群虎在白天也出没,威胁着行人的安全,即使是结伴而行,手持武器,也难以避免被虎攻击。这些记载揭示了当时四川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虎患,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苦难。
扩展资料
屠蜀是指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四川人口的骤减现象,战乱是重要原因。古谚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这可能是1639年—1646年之间当时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所为,但和入关之后的满清军队在四川的连年征战也有关。现在也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入关后的满清军队所为,而栽赃给张献忠,同时造成死亡的因素还有大旱、大饥、大疫;史载“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清初时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