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很多武将“听调不听宣”,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到底是为什么?

前段时间我回顾了电视剧《宝莲灯前传》,被二郎神焦恩俊的神颜值神演技迷的不要不要的,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玉皇大帝封杨戬为“昭惠显圣二郎真君”的时候,杨戬说的一句台词是“听调不听宣”。在古代也有很多武将“听调不听宣”,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有强大的兵马势力。

因为有些武将在有权之后,为了自保会在外面养一些自己的兵马,这些兵马只听自己的调配,而不听别人的,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当自己的势力强大以后,皇帝再要求他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时候,只要说出合适的不去理由,那么这些武将就可以想去就去,不想去他也天南海北的管不着了。这也是为什么每朝每代争皇位的时候,获得武将的支持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了。

二、自我实力十分强大。

就像二郎神,他就在灌江口养了归自己管辖的一千二百草头神,除了有一定的武装势力外,还有他自己本身就有的强硬的实力,让玉皇大帝都不得不忌惮他。还有神话故事中的三皇五帝,太上老君等等神仙,也都是听调不听宣的。

三、古代“听调不听宣”的将军。

古时候的将军就有很多听调不听宣的将军。比如楚汉时期的韩信,虽然后来也被刘邦设计杀害,但是他在有用的时候也是十分被器重的。还有清朝的吴三桂,也同样是听调不听宣的。所以这件事情在古代的武将中,还是很普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7
能做到“听调不听宣”的武将,通常自己本身是有一定的实力,有着自己的兵力,属于一个独立的存在。
第2个回答  2019-09-17
他们只是想做一个臣子,因此和皇帝之间进行的互相妥协。他们依然是皇帝的臣子,但是对于皇帝的命令,听不听就是看武将自己的决定了。
第3个回答  2019-09-17
能够做到“听调不听宣”的武将(诸侯、节度使)通常手里有一定的实力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朝廷实际上已经无法驱使你,即便想让你完全听话,那可能也要付出两败俱伤的代价而得不偿失。但是同时这个武将并没有意愿去挑战朝廷,另立山头,而是愿意在遵从你的大的体制框架下做个臣子。所以相互之间妥协一下,武将仍然称臣,朝廷有调遣武将的权力,但是至于执行不执行,还得看武将自己从自身利益斟酌一下,是否听从朝廷的调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17
听调不听宣这个制度最早起源于周朝。听调和不听宣其实是两个反面的意思,我认为是因为在封将的时候没达到一些要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