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青奥,关我咩事?
说这话的可不是阿公阿嫲,全是三十几岁的专业人士,在闲聊中不约而同的共识。我的这些朋友并不是不知道青奥是新加坡明年的“大歹纪”,但怎么就觉得青奥好像跟他们没有切身关系,远不及IR开幕来得令人期待。
起码都还知道2010四个真字。《联合早报》前不久做的调查,逾50%受访者不知道青奥在哪年举行。义工招募仅达预期目标一半,80%受访者不清楚怎么报名当义工,还有超过半数,从没想过要当青奥义工。
去年初申办青奥催生凝聚而成的全民一心的热忱与激情,在短短一年里,怎么非但没有在基础上加温燃烧,反而任由它急速冷却?
坦白说我也有点惭愧,一年前的“沸腾情绪”直至上周六才再度被唤醒。报章报道,自北京奥运圣火全球传递活动高度政治化后,国际奥委会原本决定从此取消奥运火炬跨洲跨国传递活动,只准主办国在境内接力传圣火。但基于首届青奥意义深重,因此同意新加坡展开最后一次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
国际奥委会的思考提醒了我们,新加坡办青奥,远不止于办好一场国际大会或青少年体育赛会那么简单。无论对奥运史或新加坡,首届青奥都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既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却也因此更能脱然于任何包袱,开拓更大的想象空间。新加坡的这“第一次”,不只将为“青奥”确立定义、启迪今后另一个百年的发展方向,也将为新加坡在经济商业领域之外,重新确立某些我们一直忽略的社会价值。
但怎么这重意义,我们还得由国际奥委会来提醒?上官方网站查看,其实青奥活动在校园里一直不曾间断。然而宣传活动至今多局限在校园,对象也以青少年为主,又因为希望利用青少年最熟悉的新媒体作为载体,结果成功吸引了青少年的关注,却忽略了更广泛的其他群体,使全民参与的氛围始终烘托不起来,甚至形成了“小朋友的青奥,关我咩事?”的群众观感。
青奥的推动,有必要先回归本质,确立方向与格局。以青少年为核心,辐射到全国各阶层各年龄;从体育领域出发,扩大到文化、艺术、商企各个层面。
青奥运组委可考虑成立一支创意委员会招揽各界专才:艺文界、广告界、媒体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团体,从各自的专业思维提供点子,以多元创意手法合力推动青奥,既可争取财务资助也巩固人文价值,并可借此让社会各个不同领域都为青奥动起来。
而在新媒体全力贴近青少年之际,传统媒体更不能忽略了自己固有的功效,更应积极主动地发挥渗透力。电视与报章不妨从现在起就制作一系列青奥知识特辑、青少年运动员特写、球赛报道/转播,提高能见度,也带动全民关注。最近新传媒转播中学校际赛事,当属罕见的突破。
再有个遐想:青奥圣火国内传递火炬手名单,不妨留几个“民选”名额,让全民来投票,选出心目中的火炬手。当下脑海中马上闪过一串名字:洪秉祥、孙宝玲、陈浩亮、井浚泓、范迪阿末,甚至孙燕姿、林俊杰……。
张思乐曾说,新加坡不会把青奥当成国庆庆典来办,因为重点不在形式。青奥在形式规格上确实无需也不应当成国庆庆典来办,但在视野与格局面上,不只不能亚于国庆,更须超越国庆。唯有成功催出全民的集体投入,才能让2010年新加坡青奥不只是一场“小朋友的青奥”。
参考资料:是Copy的,不好意思。不用拿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