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三阳不足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04
按照三阳三阴六经的层次来区分不同的体质。六经的观点是从《伤寒论》一书来的,六经学说历来为医家所崇。
简单地说,就是三阳与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包括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体质
太阳体质为元气充足,抵抗力足够强。邪气侵犯到太阳经的层面时,即遇到太阳经元气的正面强烈抵抗,邪气很难继续深入。这种体质的病人,一般如果感受了邪气,多患太阳病。

一般太阳病的症状包括:感冒、发烧,而且是高烧,恶寒、头痛、身痛、有汗或者无汗、咳嗽、喘、干呕等等。脉一般是浮缓或者浮紧的,舌苔是正常的薄白苔。

太阳病的治疗方式是解表法。包括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等。太阳体质的人如果患病,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之类的方子,效果明显,是明显到效若桴鼓。中医最喜欢治的就是这种体质的病人,因为太阳体质的病人非常容易康复,而且,不容易变生其他病症。

太阳体质的人一般健康程度相当不错,往往感冒后很快即会痊愈,不太容易导致心肌炎,肾炎,哮喘等等。

甚至于邪气稍强一些,太阳体质的人也能发挥充分的抵抗力,而且抵抗力会恰到好处,这叫适度抵抗。按中医的说法,叫太阳伤寒证。

一般来说,从未看过西医的孩子以及从不吃西药的部分成年人属于太阳体质。但这种体质在现实中是越来越少了。

太阳体质的人也不可能患的全是太阳病,如果邪气太强,人体元气能力不足以完全排邪外出,就会出现抵抗的断断续续,未能完成其任务,这就叫太阳少阳证。至于太阳经的抵抗超越正常自卫的目的,邪气机转而激化,正气为之扰乱,这时就叫太阳阳明证。也就是说,太阳体质的人也可能会有三阳经兼证的发生。但不管如何,绝对进不入三阴层次。

少阳体质

少阳体质为元气略显不足,抵抗力不如太阳体质之强。这时,邪气入侵后,由于太阳经的抵抗不能完全把邪气驱除出去,外邪可能会经过太阳经后,进一步地深入到少阳经的层次上。这种体质的人如果感受了邪气,多患少阳病。

包括常见的口苦、咽干、眼睛发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减退、心烦、呕吐、恶心等等。另外,妇女在经期感受外邪后,也多产生少阳病,再有疟疾、黄疸以及一些内伤杂病也多是少阳体质易生的疾病。少阳病其脉多是弦的,舌苔是薄白的。因为邪气尚没有深入到脾胃的层次,因此,舌苔不受影响。

产生少阳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少阳体质的人受邪后发病,其人体本身元气不是非常充足,正气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另一种可能是太阳体质的人,但由于庸医不该用清法而妄清之,导致正气受损,其抵抗不济,产生少阳病。这是外来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抵抗能力。所以有句话说:太阳偏清,则为少阳。反过来,如果太阳偏温,不该补而补,就可能导致抵抗太过,可能会转为阳明病。到了阳明病,就可以用清法了,但太阳病却不可以清。

治疗的方法是用和解法。因为是少阳经的层次,用开表法只能把太阳经的层次打开,用清热法又会深入到阳明层次上,因此,只有和解法才是少阳经层次的正确治疗大法。和者,和协之气;解者,解除其障碍。一般用柴胡类的方子。包括大小柴胡汤,正柴胡汤,四逆散,蒿芩清胆汤,柴胡枳桔汤,柴胡达原饮,柴胡疏肝散等等。

柴胡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是少阳经去除阻滞,和解正气的专药。再结合其它各药,辨证治疗,以纠正人体正气的偏用。比如少阳伤寒,正气未能充分协调,应该和解少阳,直接用小柴胡汤。如果太阳表层正气应充而不充,汗出不畅,就要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等诱导气血充实体表。如果溏泻、口渴、尿多,这是少阳正气的抵抗力偏下,要配合葛根升提气血上行。

少阳病是邪气进入机体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治疗起来也非常容易。如果辨证准确,用方得方,往往也是一两付药就可以取得明显效果,再几付药就能完全治愈。

这个层次的体质虽然正气略显不足,但至少仍然是把邪气抵抗在三阳的层次上。也就是说,仍然可以阻止邪气向三阴经的层次深入。少阳体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可以慢慢地变成太阳体质,这是体质增强的过程。

阳明体质

阳明体质的人如果感受外邪,正气反应太大,抵抗过猛,产生了明显的抵抗过度。

阳明体质一般是体实气盛之人。往往声高气粗,脸色红,肌肉健壮而结实,气血旺盛,这是标准的阳明体质。一般农村的劳动人民往往有这种体质。

一般来说,气盛血旺的阳明体质的人如果感受热邪,其正气反应过猛,往往会产生抵抗过度,造成邪机益亢。但阳明病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阳明体质引起的,也有医生失治造成。比如有的是太阳体质的人感受寒邪,但郁而发热,产生阳明病。再有一些太阳或者少阳之人突然发生的急暴病,气壅血乱,庸医误用补法,造成邪机益张。或者太阳病本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但却用了寒凉药物,造成汗出不畅,邪气内闭,气机闭遏,里热不宣,形成阳明病。甚至于还有大便秘结,应该用泻下的方法,却被误用补法,造成大便积滞于肠道,郁蒸大肠,也会形成阳明病。所以说,不仅仅是阳明体质的人会生阳明病,其他太阳、少阳体质的人都有可能因为误治而成阳明病。
阳明病一般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之分。

正阳阳明,是标准的阳明体质。一阳为明,如果两阳合明,是阳气过于充盛了,就容易产生抵抗过度,产生两阳合病。阳用太过,不能自制,亢则为害。这时,病人往往表现为高热,非常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而实,用白虎汤清之即愈。

太阳阳明,是邪气刚刚侵入人体,但抵抗有余。比如太阳伤寒,正气比较充实,邪从火化,机能兴奋,抵抗力太过,出现高热,非常口渴,脉洪大滑数。因为是太阳证,如果不能开表,热证更是亢越。如果平时就有些精神异常,这里就会出现精神亢奋、谵语、妄言,甚至于脱了衣服满大街跑。这里就要抑制其兴奋,并且宣通其壅塞。太阳证表闭用辛,比如生姜、桂枝、麻黄等,气盛用凉,象菊花、薄荷、淡竹叶等。表亢用甘,比如大枣、炙甘草、粳米等,气亢用寒,比如生石膏、知母等。辛甘理表,寒凉制亢。但是这些药都有所偏性,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少阳阳明,元气有所不足,但抵抗太过。不足的原因是元气的阻滞,原因不一,在阳明者多为腑实。腑实就是胃肠道有积滞。但这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以元气的阻滞为少阳,元气的有余为阳明。《伤寒论》有许多寒凉攻下的方子,比如象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大柴胡汤、大小承气以及调胃承气汤等等,都是为元气充足但运行有阻滞而抵抗太过设计的。这些方子稍用气通邪退即可,过度就会伤害正气。治病要在了解其体质,不能知病不知人,知邪不知正,人与病,不可偏废。

阳明体质的人需要两味常用的中药。一是大黄,这是通下的药,可以把瘀滞的浊气泻下来。另一味是生石膏,这是清解的药,可以把郁住的热邪清解掉。能用好这两味药,就算是完全理解了阳明体质的特点。但如果滥用这两味药,就可能伤害元气,导致疾病加重。但事实上,当前的中医好象对这两种中药情有独钟,滥用不休。所以,病人的元气慢慢地也就不多了。

阳明体质目前也不太多见了。现在的人,一般多显示为明显的三阴体质。能产生阳明体质的抵抗,需要很强的元气,但目前由于不知节制地消耗以及西药、寒凉中药的砍伐,我们的元气都变虚了,也很难产生抵抗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