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懂孩子再上课———《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言各有的,辞不徒作。”所以如果要问怎样教作文,那就要先考虑生活中怎样用作文,如果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那就没必要教了,一句话,作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于永正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在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创设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写书信,写借条、留言条,写通知,写推荐信、介绍信,做采访写报道,每一次的作文教学都有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文是实际需要,而非无病呻吟。在《写寻物启事,写表扬稿》的教学中,于老师设置丢掉书包的情境,请学生帮忙寻找,而在此之前,高原同学要先描述清楚自己先前放在于老师书包里的玩具动物是什么样子,这是寻物启事的要求:说清丢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写完寻物启事后到学校广播室广播。正在此时,学校广播了一则招领启事,这一环节通过听来教会学生招领启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在学会恰当地表达之后把书包领回来,这些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地学会了写寻物启事和表扬稿,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点儿对写作文的惧怕,这与我们的作文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于老师的作文课,最吸引孩子的就是表演了!在《爱鸟》的课堂上,于老师扮演猎人和孩子们对话,从对话中找到自己劝说的不足,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去查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材料,这时的劝戒自然有理有据,比先前的要管用。课堂上孩子们因需而读,因需而说,因需而写,学生能不认真,不投入吗?

于老师的作文课,总会先给学生一种运用的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比知晓了学习目标后而学习更主动,效果也就更好。难怪于老师的课那么受孩子欢迎,归根结底是他先读懂了孩子们啊!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他的爱是一种负责。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自评中,于老师说, 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 思的习惯,平时不善于 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总摆出教师的架子,孩子们不会喜欢,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 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这种人格魅力比知识本身更让人敬佩,而且我觉得也是很难模仿的,除非心中真正装有学生,否则是很难长久做到的,思考到这里我从内心更加钦佩于老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