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充满年味儿的习俗?过年你都会做哪些富有仪式感的事?

年味儿随着越来越近的新春脚步愈加浓厚,年夜饭桌上必备的拿手菜、腊肉腊肠悬挂飘香、福字春联张贴换新、天南海北祝福声声,一年又一年,仪式感拉满!

第1个回答  2023-01-22
春节”向来是我国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各有其迥异可爱之处,闲暇之时,不妨随我一同探秘春节。

图片
图片

Happy Spring Festival !
黑龙江:破‘五’
图片
春节里,黑龙江人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也可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代替)的“好运”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将锦鲤附体,交上好运。此外,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驱灾避邪。

Happy Spring Festival !
湖南:舞龙灯
图片

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春节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Happy Spring Festival !
四川:杀年猪
图片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过年的时候都会杀猪做菜款待亲友,但四川和其它地方相比有一些区别,四川人将过年杀的猪称为“年猪”,这种“年猪”杀了后会熏起来做成腊肉,还会灌成香肠,寓意来年都丰衣足食,富有盈余。

Happy Spring Festival !
陕西:打醋炭
图片

打醋炭,也叫祭“醋炭神”,是陕西当地一种独特的春节习俗,简单说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这种做法主要是通过熏醋使其挥发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寓意驱邪避灾。

Happy Spring Festival !
北京:赶庙会
图片

赶庙会是老北京人过年最有特色的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Happy Spring Festival !
江苏:掘元宝
图片

江南多富饶,因此春节习俗也多寓意财源滚滚。就拿江苏来说,在除夕夜,江苏人常把煮熟的荸荠放到米饭里去,等到吃的时候再把它们挖出来,称之为“掘元宝”。而另一种相似的春节习俗叫做“元宝茶”,是在泡茶的时候把两个青橄榄放在里面,寓意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Happy Spring Festival !
广东:吃汤圆
图片

北方春节吃饺子,而处于南方的广东人,春节里更喜爱吃的是汤圆。汤圆,无论从名字还是形状,都象征着团团圆圆、合家幸福的意思,一家人吃着又甜又糯的汤圆,预示着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甜蜜美满。

甘肃、陕西:社火
图片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人们认为勾点七星痣(“七星”即北斗星)是最神圣的时刻,因为一旦勾点了七星痣,神灵就附体了,于是大家对顶礼膜拜,妇女抱着孩子“老爷”(关公)摸顶,同时还争着将“老爷”脸上化妆的颜色(银朱)用手沾一点,抹在孩子的脸上,据说这样就可以保佑孩子平平安安,不招灾生病。

河北、山西:烧“旺火”
图片
烧旺火的习俗源远流长。据《汉仪》记载,国家礼仪中有庭燎的流程,每逢元日必会庭燎。元日指的是正月初一,庭燎指的就是旺火,只不过庭燎不是用煤炭块垒成,而是用木材或是烧炭。古人庭燎主要是起到一个消灾辟邪的作用。山西运城一带则以烧柏树枝叶为主要原料。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

贵州:跳花节
图片
跳花节:农历正月间,会迎来长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节。周边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们纷纷盛装打扮自己,汇聚在跳花场上,以歌舞狂欢过节。织金县的苗族先民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居住环境比较分散,相互联系不便,为了互通情况,相互支援,团结起来克服各种困难,抵御敌人,便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各种聚会。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形成定规,于是,“花坡”、“花场”节日就从这种历史上的聚会形式沿袭下来。因而这些节日是与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背景分不开的。

重庆:汤圆、腊味

说到重庆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种腊味,《舌尖上的中国》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另外,在重庆年夜饭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读书的孩子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颗,寓意三步登科。已经工作的人都是要吃四颗,寓意四季平安。

上海:祭灶

在上海地区,祭灶时分的三种年俗——送灶、厾米囤、掸檐尘。其中,上海对送灶极为重视,送灶食物讲究“又甜又粘”。多用糯米团子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虽然各地各有自己的新年习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共聚一堂才是最大的幸福。
第2个回答  2023-01-22
家乡那些充满年味的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3个回答  2023-01-22
第一,挂礼灯。腊月29就开始挂礼灯了。李登其实就是很红灯笼。那些里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逐条编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分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第二。放小炮。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子们也开始放小炮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站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做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第三。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儿,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全家人吃的团年饭。抱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普无奇的话也能牵进心窝。大人和小孩子们开心的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第四。守岁。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望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11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的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竹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小孩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的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个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宜兴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我。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做红莲明年福运又当头。哈哈。
第4个回答  2023-01-22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可以从里到外换上新衣服,吃到平时不容易吃到的食物,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放烟花炮竹,仪式感满满,年味浓浓。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缺吃更不缺穿,很多80、90后过年添新衣、放鞭炮、去拜年的喜悦,他们可能无法感受。那么问题来了,除了收压岁钱,怎么才能让孩子更能体会到过年的参与感和氛围感呢?

别着急,下面这些习俗,老岳建议你带娃一起做,既能让娃“沉浸式”过年,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糖瓜粘

平时不愿意让孩子吃糖,但过年期间,灶糖可以让孩子适量吃一些。因为相较于其他糖果,灶糖的黏性更大,需要口部进行多次咀嚼,能够很好地锻炼儿童口部肌肉力量。同时,也能给儿童带去不一样的口腔触觉体验。

不过,不能单纯为了给儿童锻炼就过度食用哦~为了保护牙齿,还是要注意适量。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豆干、牛肉粒等等,都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掸尘扫房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家里也要干干净净。扫尘日这天,记得关掉家中的电子产品,让孩子也参与到洒扫中来。

比如扫地、倒垃圾、擦桌子、叠衣服等等,手眼协调、肌肉力量这不就能锻炼了吗?

千万别不舍得用孩子,一句话,用进废退,大脑越用越精进,身体越用越灵活!

剪窗花

如果您家还保留着剪窗花的习俗,那么恭喜您,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提高儿童精细动作和五指分化的好机会!

起初让儿童剪纸时,难度的设置可以从低到高,比如先剪出三角形,再剪圆形,一步一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孩子不会剪,家长可以先做演示,再让儿童跟随操作。但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剪刀误伤。

红红火火的窗花,象征着红红火火的一年,贴在墙上孩子也会成就感满满!

包饺子

从小,家里只要包饺子,小编都会被爸妈“请”到厨房擀饺子皮,次数多了,倒还真练出了擀饺子皮特别圆的本事。

所以,准备除夕夜的饺子时,记得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怎么擀,力度如何拿捏,怎么把一个饺子包好不露馅,都需要经过不停地训练才能做到。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到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手腕力量,对于动作企划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贴春联

要说过年期间最大的仪式感,贴春联必须得提名!准备好春联,胶带/浆糊,先别着急往门上贴,叫上宝贝一起,一切才真正准备就绪!

春联的质地,可以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触觉刺激。另外当胶带离你太远时,你还可以给孩子下达指令,比如,“宝宝你可以帮爸爸拿起地上的胶带,然后递给我吗?”这样,还可以训练孩子听得见、听得懂、记得住,有指令回馈的能力。
第5个回答  2023-01-22
1、挂礼灯
腊月二十九就开始挂礼灯了,礼灯其实就是红灯笼。那些礼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竹条织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份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
2、放小炮
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儿们也开始放小炮儿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炸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
3、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团年饭,道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朴无奇的话也能嵌进心窝。大人和小孩们开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
4、守岁
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伴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十一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地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响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
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了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样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
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作红脸,明年福运又当头。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