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的局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0
走出自我的局限

麦青苗

我以前吧,总是被善恶的人事物,这些现象迷惑,但我不知道我被迷惑了。

当一个人,非常在意善恶,反而被善恶所伤害了。

因为你想维持善,结果发现难度超出自己范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善境界(人、事、物),自己越想越失望、气怒了。一不小心,就坏脾气,高度紧张了。

想不通,为何那么明明白白的好坏,对方分不清?有些人不是分清与否的问题,是他们把利益,看成第一重要,所以只要获益,就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厚颜无耻。不相信,善恶各有报。

有时候,看到恶的人事物,自己会觉得生气,恐惧,不但是我,我相信,头脑还正常的人,还在意善恶的人,多少也类如我。

这些的心理活动,看法,会纠结,会影响人的情绪,判断能力水平,选择。

直到后来,我遇到杨宁老师和杨龙老师的易度门,对于善恶的话题,反复看听的跟学,后面我就心豁然开朗了。其实真的,不可以,心执迷善或者恶。

善与恶,是人类的标准。道德评判尺寸。

其实当内心认知,换个角度,可以理解成水平有不同。

心,不是不知道善恶了。而是心不去,脾气强烈的评议、抨击,固执坚持——当自己在坐垫上,调整自己内心的时刻。

持之以恒,心逐渐,从对自我的执迷固执,对事情的执着,贪图。——这样心胸,打不开的。这样,脾气好不了的。

跟着佛经典学习,跟着有修为的法师学习,对自己比较好。因为他们水平高。但是呢,自己要有自己辨别水平,知道是否对方值得自己跟学。

所以,首先自己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挑选,跟对老师。

其实当我逐渐,明白自己对善恶的执着、着迷,而已体会过善恶的因果。——就是看听老师所讲,发现老师的所言,正确。所以我认为,自己执迷,贪图,导致了自己内心无比痛苦,无法冷静,心胸狭隘了。

所以心明白了道理,知道了心中不执迷,是解脱,是对的。这样,并不妨碍,自己对世界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权。

其实心,不纠结各种想法,自己心,自动清净下来。可以理解成,想法少了,情绪淡化了。

也可以理解成,我对我的想法,我对世界的人事物少了计较。

心,逐步退出了,自己对世界,争吵、对峙的躁狂之心。

就是回归到修行的起点,也就是知道从哪里开始起修,问题出在哪里:自己的,说自己也多余,也不多余。妄想、分别、执着。

凡人的心中,有一个部分,是对世界人事物,索取心。不想索取,不要逼迫、要求,世界人事物,按照自己希望的呈现。自己就心,舒服多了。

其实佛经,有修为的法师解释的很清楚的,道理非常简单,可是当心,自己想法太自我执迷,就看听不懂,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的。

把心清净、平正一些,自然容易理解佛经,容易理解法师的意思。

但是当我书写这些的时刻,其实不够清净,平正。因为我依然想,讨论。

这就像,去讨论太阳月亮地球。说真的,有啥好说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中态度,去看它们,自然它们有不同的样子、呈现。

没啥好说的。

所以,佛祖拈花,徒弟明白!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这等同,幼儿牙牙学语,叽里呱啦,不知道说写什么;当然我其实是知道的。

《心经——心无挂碍》,自己洒脱。

心一旦有惦记牵挂,估计又要上演影视剧了。

去看同一部影视剧,不同心中态度(见解、感悟),就说写出不同的话语。但有些是不同的用词句,内涵一样。

但是问题是,不管说写什么,亦或是沉默不语,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那才是值得在乎的,而那就是我要的。

至于在部影视剧是什么个剧情,想呈现啥,我过去之所以,苦痛烦之心,那是心陷进去了,心被剧情扰乱了。其实不要被剧情扰乱,不是这个剧情,就是那些个事,大千世界,什么都有。我要有那个精气神去管,去理解,去理会,多累啊,当然会苦痛烦了。

所以,不必心执着迷恋(执迷),也而不要贪图一定要对方怎样如何。

心不痴迷,不执着,不贪求贪图了,自己心,瞬间轻松解脱了。

但是,问题是,我说写如此,我依然心还继续,执迷贪图啊。所以,没有解脱哦。

自己一边做局限,一边说我要解脱。自己画地为牢。

其实,心,不求不取,“如如不动(佛语)”,立刻解脱,说解脱,都是多余的用词。

这不,俺,就是在迷恋啊。所以,不解脱。

所以,冒出一个,修行的自己和不修行的自己,继续自我,斗争,对峙。

之所以回不到“空性(佛语)”,因为我一直努力回归,所以回不去。因为妄想啊,分别啊,执着啊。

本来啊,无局限的,局限是我自己设置的,自己陪自己玩啊。都没局限的,何谈走出?

认为有局限,所以永远走不出去。兜圈子。

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佛,自己要成佛,肯定要经历恒久远,无数的无数。所以,自己永远成不了佛。然后有些人,也给你,煽风点火——鼓励你继续这样,因为他们也不懂,其实讲真的。

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本来面目——佛,背道而驰了。

把成佛,把佛,看成天边的什么,遥不可及。

其实,佛,是自己本来的面目。但是你不信。如果你看佛经,好好看,就发现,佛经就内涵一样的。包括为何出现众生,佛的差别。如何修行(方法),其实都有的。

有些人把佛,看成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什么,所以这样的观念,就真是,自己看着镜子,说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什么!哎,不就你看镜子,镜子里面的那个是你本人吗?你不认得自己,你还责怪镜子,骂镜子里的你?

当然镜子里的你,是你的,投影。

而你,也是你佛性的投影啊——我这是比喻。

从婴幼儿到此刻的你,你不停在变化啊。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比喻,就好像从早晨到天黑,一切都变化当中。就好像露水,好像闪电,这样变化当中。说真的,其实也很像做梦。梦中的一切很真实,梦醒了,才知道刚才造梦了。

问题是,对于执迷的心而言,就是不想要变化,好的就一些,自己认为不想要的,不要出现。没有办法接受变化,不好的变化。努力拼力留着,维持着,所以得到和失去,都痛苦。——我执,执迷、贪图。还发脾气了。

其实就是,自己“着相(佛语)”,就是自己非常执迷,人事物——现象。对方一样要按照自己渴望的出现、呈现,不然自己很不开心啊。

《金刚经——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个不是很明白的句子吗?自己着相了,心放不下,离不开,痴迷了。

《金刚经——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自己啊,心痴迷各种人事物,就导致自己很糊涂。被各种现象,困住内心,就看不清真相了。所以就是,为何自己可能被对方的形貌、打扮、言行举止糊弄了,就是被对方的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迷惑了。(比喻)

开玩笑,情人眼里出西施啊。你觉得好美好帅的人,在另外的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没有超级美丽帅气啊。但是呢,你认为某种样子是美丽和帅气的,结果你是被你心中的认知,自我糊弄了。(这个观点,是我在看了杨宁老师易度门的视频,获益的)

所以说,日久生情,变成了日久生气了。所以为何婚姻多年,再帅气再美丽,都已经懒得多看了,就是接触太多,知道的太多,心终于不是最初的心潮澎湃,而是心如止水了,喜新厌旧开始了。

看透自己和人事物的人,这点是重要的。但是要怎么样才能看透,心不要胡思乱想啊——妄想啊。想太多了。

宁老师视频反复提到:“想太多了,现在此刻,不要多想,不要想”。问题是,心习惯了到处跑,学子在课堂,心不在听课状态,心不在焉。那么修行就是,不停让乱跑的心(无形无味的心),停下来。就是做不到,无奈才会佛课、打坐啊。

如果立刻心不妄想,不执着迷恋了等等,自然就,当下回归本来面目(佛、空性)。这不,就是自己,还是心到处奔跑,好玩啊。

宁老师:“你本来是佛”

我发现有水平的法师,说话的内涵都一样的。就是在解释佛经的最终内涵。

有些人总是骂这那,其实你有空骂,气怒,不如找寻内涵,而不是纠结形式的差别。哦,我不喜欢,我认为不是那样,咱不做咱不喜欢的事,就行了,还真就管不住别人要怎样。

你认为对方做的不对,你不要有样学样。

心中放下别人,自己应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利!

《金刚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形象无错,执迷了,自己就被误导了。比如我看到带佛珠的人,我曾经很激动。其实有些人,只是觉得珠子漂亮,或者人家是因为别的什么带珠子,跟佛课无关,跟信佛无关,是我自己想太多而来。如果我认为,带串珠子,就高尚圣洁,那不是我傻吗?有些人以和佛菩萨有关的形象,若果你迷恋这些形象,就心热对方(痴迷、信任),结果你可能被骗哦,如果对方是内心想造恶的话。所以看见外表,你忽略了对方内心的真正状态,结果被伤害了,你就埋怨佛菩萨,是自我误导了。

同样是人类,因为内心和行为的选择不同,都出现不同的言行举止和结果。

所以,要看内涵,形象虽然也重要,但不要迷恋,贪图,不然看不到真相的。

《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坛经》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不同的佛经,其实内涵,相通的,一致的。

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同样的内涵。

开始修行,自己就会逐步,走出自我内心的,自我设置的局限。

曾经的苦痛烦,乃因为自己心,自我误导。

因为以苦痛烦之心,去看待,自己不喜欢的事。自己认为不好,自己认为应该以不欢喜之心,去看对方(人事物)。

如果自己不要,贪图、爱、憎恨之类的心去看对方,那么自己不会自我误导。《圆觉经》我看了,其中提到的一些字眼,让我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