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介绍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描写春节的古文,一定要古文,诗不行

春赋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邮,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共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 游丝即根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朵多而讶重,髦髦高而畏风。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萧弄玉立台,鸣佩凌波之水。

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酸酷卢芙蓉玉 婉,莲子金杯。

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渌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

更炙笙簧,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

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 车小苑,连骑长杨。

金鞍始被,柘弓新张。”拂尘看马埒,”分朋入射堂。

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 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林客,沙头渡水人。

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

池 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2. 老舍《过年》原文

原文: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2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 *** 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

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 *** 到了一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

3. 用文言文语言写一项春节的习俗

文言文 年糕,一名粘粘糕,协“年高”,含人谓来福之望。

年糕凡用粘谷作。北有黄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夷则有糯米粑粑。

北至行之新食为角,一名水角、角子、扁食。五世纪也,“形如弯月”之饺子已为民间普之正旦食。

宋前把饺子谓之“角子”,或“水角儿”。元初有“扁食”之名。

清来,偏用“角”一词。 夫角之文象义,世之说,:“角子”“角”协“效”,即交子时之意。

即将春之至象也。是故,子一人即始煮水角,以为新年第一饭。

更深一层之说,亦有食者之角。古无肉,包了肉馅者自是上好食角,俗谚“食不过饺子”言者正此意也。

正旦日食上饺子,诚愿来多好食之。 现代文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

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

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

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

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

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

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4. 求关于新年的简介和古诗

新年古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新年简介:

新年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传统上称为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岁首、正旦,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

5. 关于春节的内容

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6. 求有关春节的古文,古诗,民俗==其他春节的东西越多越好

春节古诗词二十五首—— 1。

元 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元 日(玉楼春)(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3。

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

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7。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8。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9。 除 夜 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0。

守 岁 (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1。 生 查 子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12。

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3。 除 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4。

除 夜(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5。 拜 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16。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7。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8。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9。 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20。 屠 苏 酒 (瞿佑 )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21。

迎 新 春(柳永)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潇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22。

一 寸 金 (宋)曹勋 霜落鸳鸯,绣隐芙蓉小春节。 应运看,月魄分辉,坤顺同符,文母徽音芳烈。

诞育乾坤主,均慈爱、练裙岂别。经沙塞、涉履烟尘,瑞色怡然更英发。

上圣中兴,严恭问寝,宫庭正和悦。看寿筵高启,龙香低转,声入霓裳,檀槽新拨。

翠衮同行乐,钧韶奏、喜盈绛阙。倾心愿、亿载慈宁,醉赏闲风月。

23。 元日有题 (唐)崔道融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24。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25。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7. 关于介绍中秋来历的古文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8. 文言文牛郎织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天帝/怜其/独处 2.解释下面句中双引号中的词. (1)嫁后“遂”废织纫(于是,就) (2)年年机杼“劳役”(劳动,劳作) (3)“故”毛皆脱去(因此,所以) (4)相传“是”日(这)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2)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役使乌喜鹊搭成桥梁来让二人度过银河,所以乌喜鹊的毛都脱落了. 4.我们古代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文中哪一自然现象便判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答: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5.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废织纫而被天地惩罚,对于天底这一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你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