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作为主体是什么关键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2
来源:新浪财经
1月26日,“新浪财经金麒麟论坛月度研讨会-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发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出席并发表致辞。

吕炜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一个长期增长的动力是跟改革红利的释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在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恰当地利用好了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这个红利主要是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些没有被市场化的、没有被市场来配置的资源,通过不同阶段的市场化的过程,提高了配置效率。
吕炜举例称,比如从最开始消费品市场的市场化,到后来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这样一些不断深化的高级化的市场化过程,最终释放出来改革红利也保持了中国长期的持续的增长。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总体的趋势。
“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会发现地方政府属于具体推动和实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主体,它在不同的阶段总是有一定的手段和资源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在长期的经济分析当中,在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的特色分析当中经常会关注到的一个点。但是这样一种情况应该说走到去年的时候,因为去年各种因素的冲击,使得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他说。
吕炜称,在这样一个阶段,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来释放改革红利?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去年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和刺激,除了大家所知道的减税降费以外,去年主要是通过发债的手段,媒体曾经把它描述为三支箭,一个是普通的国债的发行量增大,提高赤字率;一个是发行了抗疫的特别国债;还有一个就是鼓励和支持了地方发行专项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财政主要的手段已经逐渐地变成了债。对于地方来说更多地也是利用发债这种方式来推动和引导经济的发展。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首先非常欢迎今天邀请的各位专家来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分析会,同时也感谢大家对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的支持,感谢新浪财经对今天下午的这个讨论会的支持。大家知道周天勇老师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的,应该说天勇老师的大学生涯都是在东财度过,他毕业以后又在东北财经大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调到北京,在中央党校工作。周天勇老师离开大连,离开东财以后,对母校一直是情深笃厚,所以在去年天勇老师退休以后,他自己创办了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研究实验室。按照天勇老师的想法,他想在东北财经大学把关于长期增长和改革的一些话题,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样能够对学校、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再贡献自己的一些力量。
今天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推出的首份的分析报告,一个年度报告,按照天勇老师的想法,下一步他们要把这个作为实验室的一个常规性的工作,将来可能会进行每个季度的分析和预测。
今天上午大家也看到,天勇老师在朋友圈里面转发了《经济参考报》对这个分析报告的一些摘要,我个人看了以后很有启发,对现有的经济分析和预测,他有他独特的一些特点。一会儿各位专家都会从各自的角度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借这个机会我个人也谈一点对这个分析报告和今年形势以及中国未来形势的一点看法,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其实一个长期增长的动力应该是跟改革红利的释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恰当地利用好了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这个红利主要是我们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些没有被市场化的、没有被市场来配置的资源,通过不同阶段的这样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我们使这样一些资源完成了市场化的过程,并提高了配置效率。
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比如从最开始的消费品市场的市场化,到后来生产资料的市场化,到后来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这样一些不断深化的高级化的市场化过程,最终释放出来改革红利也保持了中国长期的持续的增长。应该说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总体的趋势。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地方政府属于具体推动和实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主体,它在不同的阶段总是有一定的手段和资源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分析当中,在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的特色分析当中经常会关注到的一个点。但是这样一种情况应该说走到去年的时候,因为去年各种因素(内部、外部因素)的冲击,使得我们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来释放改革红利?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从财政的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去年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和刺激,除了我们所知道的减税降费以外,去年主要是通过发债的手段,媒体曾经把它描述为三支箭,一个是普通的国债的发行量增大,提高赤字率;一个是发行了抗疫的特别国债;还有一个就是鼓励和支持了地方发行专项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财政主要的手段已经逐渐地变成了债。对于地方来说更多地也是利用发债这种方式来推动和引导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或者我们会有一种担忧,这样一种方式究竟可不可以持续?
所以,大家会注意到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对于财政政策的提法就有了变化,在去年“提质增效”的提法的基础上我们加了一个“可持续”,我想这个“可持续”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可持续,一个是我们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从我们过去通过逐渐地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样一些资源通过市场化的配置来提高效率,来释放改革红利以外,我们未来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方式,还有哪些继续还保存在计划体制下,或者还因为计划体制或者是计划体制的一些原因,还不能完全地通过市场化来释放的效率,这样一些资源还有多少?
我注意到天勇老师从去年以来一直在讲“农村的集体土地要素释放的问题”,也包括不动产认证的问题,也试图想在我们还存在于计划体制下的或者受制于计划体制的一些限制的一些资源,有没有可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释放,来通过市场来配置,来提高这样的效率,从而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刺激。
这是一个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去考虑的,也就是当我们的经济持续发展走到今天以后,我们未来可以给予地方政府用来推动和发展经济的手段还有哪些,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进一步地来利用、来提高效率。
另外一方面的可持续,我理解主要是从财政的角度,因为财政本身的可持续,经过近几年持续的减税降费,特别是去年比较大量的债务发行以后,财政本身的可持续也逐渐地成为一个需要去认真地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因为按照“十四五”新的规划和五中全会的规划,我们未来按照“共同富裕”道路的设计,以及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七个“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七个“有”,大家一看就能很清晰地知道,很多都是需要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保证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在目前这样一个情况下,财政既要去考虑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进一步地实现和推动、引导经济的增长,但是同时又面临着越来越重的我们朝向共同富裕,朝向公共服务均等化,朝向这七个“有”所需要区市县的一些目标,这方面的保障和财政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去年的分析和今年的预测当中,“可持续”本身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周老师在他的报告当中也谈到了相关的一些问题,一会儿周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个报告的时候应该还会谈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和重点。
借这样一个机会,首先代表东北财经大学作一个致辞,对各位专家和老师对东北财经大学,对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借这个机会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