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衡州花鼓戏是一种具有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特点的地方戏剧。其歌舞与剧情紧密结合,如《采莲》、《刘海砍樵》、《磨豆腐》等剧目,均以歌舞形式展现故事。衡州花鼓戏的表演细腻且夸张,如《蓝桥会》中张秋生扮演的蓝瑞莲,情感真挚,表演生动。
衡州花鼓戏的唱腔具有地域特色,受师道音乐和佛教音乐影响,曲调活泼,用呐子和锣鼓伴奏。主要有呐子牌子、川子调、小调三种声腔,并有少量杂腔。其音调高亢、热烈、抒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野山歌风味。
伴奏方面,衡州花鼓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管弦乐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有“竹筒子”(胡琴)、唢呐等乐器,后逐步增加了二胡、三弦、扬琴、笛子、琵琶、提琴等。武场以打击乐为主,早期仅有两人操作,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较大发展。
唱词使用方言土语,如《蓝继子打砖》中的“爷老倌子”,这类例子在衡州花鼓戏中屡见不鲜。其舞台语言以衡州方言为基础,分为衡阳、衡山、安仁三派。
衡州花鼓戏的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老生、老旦、花脸无专行演员。早期“三小”分工不明确,大多能跨行表演。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行当划分。
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保留下来的有165出,其中小戏104出,中型剧目35出,大戏26出。从声腔分,则川调戏126出,锣鼓班子戏27出,小调戏12出。早期剧目题材主要来源于农村,情节简单,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浓厚。
张廷玉(1910-1966)是衡州花鼓戏著名演员,擅长演穷秀才戏,如《杨春龙》、《朱买臣》等。他的表演细腻,唱腔特色鲜明,创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他曾获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对衡州花鼓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