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专稿 |许渊冲:《静夜思》《登幽州台歌》中诗英译的三美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3
许渊冲,这位翻译界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成就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以百岁的人生跨度,将《静夜思》和《登幽州台歌》中的诗篇翻译成英文,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三美论”。1921年,许渊冲在南昌出生,1938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远赴法国巴黎深造,精通法语。回国后,他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执教,翻译毛泽东诗词,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1983年起,他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专攻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工作,与妻子照君共同分享生活的点滴。

在他的著作《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中,许渊冲深入探讨了唐诗翻译的艺术精髓。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传达诗的意境(意美),也要保留诗歌的音韵美(音美)和形式美(形美)。例如,他将李白的《静夜思》“但愁云鬓改,应觉月光寒”译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展现了“音似”与“形美”的结合。而柳无忌教授的《登幽州台歌》译文,他强调了“音美”和“形美”的缺失,与许渊冲的翻译形成了鲜明对比。

杜甫的《登高》对仗工整,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沙白鸟映江流,落木萧萧与长江滚滚,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音韵美感。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如《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不仅保留了诗词的韵味,更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中国印记。

许渊冲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持,使其译作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在字句之间,更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传达了中国诗词的深厚内涵和美学价值。他的翻译事业,无疑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