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黄昏时分三剑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十七世纪的中国,同时出现了三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人格典型,让中外智者叹为观止:

第一,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历史做出了特别深刻的反思;

第二,他们都在改朝换代之际亲自参与了实际战斗;

第三,他们都是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成为后世学术的开启者;

第四,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奔波在山川大地之间。

这四个特征,拥有其中一项就极不容易,要四项具备,那实在是凤毛麟角了。

更特别的是,他们彼此的年龄十分接近,相差不超过十岁。

相同的年龄使他们遇到了相同的历史悖论,大明王朝已经气息奄奄。这就是出现在中国文化黄昏地平线上的“三剑客”,斗篷飘飘,很有魅力。他们的名字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001 黄宗羲

他与王阳明一样,是浙江余姚人。不到二十岁,就因为为父报仇的义举,而名震朝野。后来还亲自参加过反清战斗。直到南明政权覆亡,黄宗羲才转向著作和讲学。

黄宗羲的讲学活动,从五十四岁一直延续到七十岁,创建了赫赫有名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培养出了一大批在经学、史学、文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等领域的大学者。

他的学说,严厉批判君主专制体制是天下唯一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来代替。

七十岁后,他停止讲学,专门著书立说。结果,他毕生的的著作可谓经天纬地,多达一千三百多卷,两千万字以上。

这么一位大学者,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康熙当然知道他曾经武装组织反清,但康熙只看重他作为大学者的身份,以及他背后的汉文化。康熙搜集黄宗羲的著作,读得很认真。

黄宗羲对历史的横向断代分析和纵向专题分析,都超越了两位“司马”,也就是司马迁和司马光,更何况,他有两位“司马”未曾经历的历史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思考。

黄宗羲作为中国文化的顶级代表,一直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这在当时,算是罕见的长寿了。

002 顾炎武

是江苏昆山人。与黄宗羲一样,早年有抗清的背景。直到目睹反清无望,才投身于旅行考察和学术研究。

他对黄宗羲评价很高,他有三方面超越了黄宗羲:

第一方面,他著的《日知录》,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极大。书中所说的几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的文化界人人皆知,并在民间广泛传扬,简直可以与孔子、孟子的格言等量齐观。

第二方面,他在著作中,对历史、典制、政治、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创见,全都言必有据、疏通源流、朴实无华,成为后来乾嘉学者建立考据学的源头。

第三方面,他的路,比黄宗羲走得更远。他化了名,带着两匹马、两匹骡,驮着一些书籍,走遍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边寻找自己未读之书,一边考察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尤其是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等战略要地,探索宋代以来的兵阵结构以及败亡的原因。这也是当时其他优秀知识分子所未曾做到的。

顾炎武最为人着迷的,是他在长途苦旅时的生命状态。他骑在马背上,一直由沿途所闻对比着古代经典。有时几句话忘了,就下马,从那匹骡子驮着的书袋中找到原文来核查。他有一句诗,“常将汉书挂牛角”,此时此刻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就是中国文化正与一个伟大的灵魂一起,在山川间流浪。他不是用书来证明路,而是让路来反证书。

顾炎武最后在山西曲沃骑马时失足坠地而生命结束。这真是一个毕生的旅行者,连死都死在半路,死在马下,终年69岁。

003 王夫之

与黄宗羲、顾炎武一样,一直在改朝换代之际寻找着抗清复明的机会,屡屡碰壁,满心郁愤。他一次次长途奔走,甚至在清政权建立后参加过“衡山起义”,溃败而脱逃。后看到反清复明已经无望,就改名换衣,自称傜人,独自讲学和著作。

王夫之对社会历史的批评,与黄宗羲、顾炎武很接近,同样是对君主专制提出了明确的否定。在批判儒家的理学和心学上,他可能比黄宗羲和顾炎武更彻底。

他的关于“气”重于“理”的观点,以后再好好论述。

004 “三剑客”的致命障碍

第一,他们为社会看病、把脉,病情说得很准,但找不到医病的药方。或开了些药方,却不知药到哪里找,怎么配,怎么吃。

第二,他们承担了启蒙的责任,但找不到真正的“被启蒙者”,少数的“被启蒙者”与全社会的整体启蒙,还有漫长的距离。

作者建议:

山西和陕西的朋友,再考证一下,找到顾炎武跌马而亡的地方,为他立一个塑像。塑像上,可以刻下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因为胸怀天下,才远离故乡死在这里。

只要是中国文化第一流巨人留下脚印的地方,都应该表示一个看得见的态度,这就可以让他们的漫漫苦旅,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线景观。

感悟:

作者的建议,就是提示国人,作为后人,如何传承中国文化。

我们在旅游时,还只是一阵乱拍,到此一游吗?应该另辟蹊径,寻找带有文化符号的景观,提前做好功课,规划好“寻宝”路线~

20200604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053黄昏时分三剑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