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积食都有什么表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28

入冬后,人的胃口会随着气温的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孩子也是如此,相较于大人成熟的消化,孩子的消化系统较为稚嫩,当吃的东西多了,便容易出现积食。面对满屋的糖果、薯片、大荦肉的诱惑,别说小孩,连大人都没有抵抗力。不停的吃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品的结果就是积食。孩子烧发不出来,精神提不起来,饭吃不进去等等,这些小症状,我们当爹妈的,可以自己及时发现,先妥善处理。

宝宝积食都有什么表现?

当发现宝宝出现以下表现时,爸爸妈妈要考虑宝宝是不是积食了。

1、食欲减退

宝宝胃口明显不好,食欲明显没有之前好了。而且胃口还一直不好,吃几下就不愿意再吃了,这个时候,再按一下孩子的肚子,也鼓鼓的,而且也发现孩子有段时间没有拉便便了,这个时候,宝宝就有可能是积食了。

2、睡觉不安宁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不老实,而是经常不停地翻动,而且还会咬紧牙关,就好象要去打架似的。这个时候,也会是孩子积食的一个表现。食不好,而寝不安!

3、口气不佳

积食比较严重的孩子,孩子的鼻子两侧会发青,而且伸出舌头后也会发现舌苔又厚又白,当你鼻子凑近孩子的嘴巴的时候,大人可以明显闻到宝宝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4、两颊发红

宝宝积食后两颊容易出现发红的情况。会说话的宝宝可能还会表达,肚子不舒服、肚子痛等情况。

5、手足心热

一般,有积食的宝宝,体温会升高,可能伴有低烧及手心、脚心发热等症状。或者呕吐等情况的发生。

6、看舌苔

积食的宝宝,除了有口气外,舌苔也是非常明显的--黄白厚腻,如下图:

7、其它症状

积食可能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非常多的,比如,频繁眨眼等,都有可能。之前咕噜就出现过这种症状,在儿童眼科看了三次,各种眼药水滴了也没见好,最后魔妈的经常看的那位中医跟我们说,应该是积食引起的,开了五天的药,最后居然真的就好了,所以积食能引起各种奇怪的症状,我也是完全没有意料到的。

积食 的危 害

积食常发生在婴幼儿,因为孩子还小并不知道饥饱,家长监管上有所放松,导致孩子在饮食上没有自控能力,只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停不住口。

如果积食不及时荡涤,在肠胃系统上就会向纵深发展,导致孩子脾胃发育受到抑制,形成顽固性消化不良---“疳积”。

很多非洲的孩子瘦骨如柴却肚子很大,就属于这个情况。

01

积食与舌苔剥落

小儿舌苔剥脱与现代医学的小儿地图舌相似。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乳积食滞,郁久化热,蕴结心脾,火热上熏造成舌苔剥脱所致。治以消食导滞、清心泻脾热的药,很快就好。

02

积食与贫血

积食容易导致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积食时间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虚。

从西医上说,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营养不均衡,时间长了就会贫血。所以,贫血的时候也应当调理脾胃。

03

积食与荨麻疹、丘疹样荨麻疹

小儿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这时候,一方面,热、痰、湿相合,外发于肌腠,容易导致荨麻疹等。

另一方面,脾胃损伤,易感外邪。这时候内有积热,外有外邪,内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

孩子积食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下降、咳嗽等积食症状,但还没有外感症状时,可采取饮食调节治疗。

这时,一日三餐要稍微“欠”一点,选择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面条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类食物,可适当吃些鱼虾。

此外,还要让孩子多喝水,保证睡眠充足、及时排泄,不去公共场合,积食情况就会逐渐缓解。在此,叨叨姐推荐几款消食类食物:

a、山楂――糖炒山楂

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

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b、山药――山药米粥

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运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做法:取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粟米)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c、白萝卜粥

功能:开胸顺气,健胃。对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有疗效。

做法: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把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

d、蚕豆皮

炒焦蚕豆皮泡水代茶饮用,能促进消化,健胃止渴。

e、柠檬

用适量腌柠檬,送服稀粥。也可柠檬泡水。早晚各1次,可治消化不良。

另外,部分妈妈反映,长辈喂养小孩总是过多且老人家固执不听劝,该怎么办呢?

很多宝宝之所以会积食都是因为家长一句:“多吃一口!”很多孩子因积食引起的发烧感冒咳嗽病例特别多!孩子们最近都是撑病的请家长们谨记这一句:“要想小儿安,还需三分饥与寒!”

家长与老人家之间的育儿理念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事儿,各位妈妈无需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