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正在走向振兴的具体事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10-07
1.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

2.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

3.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迅速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09-10-04
第一节 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

民族思想精神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的涵义应该是民族全体成员社会实践与历史进程同步体现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思想精神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是有着不同的思想精神体现的。也就是说,民族思想精神既有其历史传统的体现,又有其时代特征,是相对不变之中有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民族思想精神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即现代的民族思想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性总体体现,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性质,又带有当代历史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

民族思想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性的本质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唯物辨证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道学,曾经多次产生嬗变,它的实际历史传承,是客观唯物论和主观唯心论在围绕社会政治及政治变革中,相互斗争的一种交织性体现。因此,作为民族思想就不像个人思想那样较为简单,而是同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一般都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思想,称作民族思想精神。精者,精妙、精粹、精华、精深之所称。神者,神妙、神奇、神智之所谓。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对于腐朽的、糟粕的思想,非但不称其为“精神”,也不单称“思想”,通常都要冠之以“封建”、“迷信”等思想性质错误方面的特定词以作表述。但是,只要是我们经过历史、唯物、辨证、求实地进行研究和总结,就不能不承认:举凡科学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思想精神,都是由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指导了社会历史实践而蔚成的。凡是一些错误的、有害的思想,都是以背离道学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为根源。本节,我们就对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试作一点分析:

(一)由唯物而知勤劳务实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从其一产生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了它的唯物性和求实性,说其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及人类社会万物变化规迹而产生的,其所论的“天、地、人”俱为物质,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本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唯物求实就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精神内容之一。所以,轩辕黄帝治国,就强调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指出“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国强。此中的“顺时而树”就含有“勤”的意思,勤劳才能生财。“节民力以使”,说的就是“俭”,只有勤而又俭,才能致富。这是理财方面开源与节流的辨证统一观,阴阳互根互依观。同样,虞舜帝亦大力倡导“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①的精神,这是中文里“克勤克俭”一语的由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针对治国官员而提出的,这就是廉洁奉公、反对腐化、知耻自爱的具体要求。在普通民众,就是勤劳光荣,浪费可耻,爱护公私财物的思想道德风尚。

唯物的本身,就是求实。然在纷纭复杂的人类社会里,在变幻莫测、万象纷呈的事物中,真正能够做到名符其实,有真

———————————

① 《尚书·大禹谟》所载舜语。

知灼见,既唯物而又辨证地对待一切问题,处理好事情,却并不容易。所以,《黄帝经·经法·名理》就说:“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称经》篇又言,“内事不知,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①。

在纷纭复杂、变幻莫测、万象纷繁的事物中,能够作到唯物、辨证、求实,其中就有法则,这便是学问。有了学问,才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观察、认识、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因此,要做到唯物求实,就需要有坚韧的毅力进行学习。故荀子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中华民族正是在唯物辨证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勤于学习,勤于劳动,爱物节俭,坚韧求实,锲而不舍的哲理弘扬和激励下,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同时亦为全人类的历史进步,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二)求变通而推动社会变革

中国古典哲学,是研究总结天、地、人类社会三大方面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学,是用以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变革,以适应自然之道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博大精深学问。所以,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就从头至尾都讲事物变化规律、道理,谓之变化之道,改革之道,变通之道。并且,举以伏牺、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商汤、周武顺应

———————————

① 《论语·为政》。

② 《荀子·劝学》。

天时、民意、社会发展形势之需,适时推动社会变革的著名史事,强调“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重大意义。惟其如此,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作一个比较,人们便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极富变革精神的伟大民族。在这方面,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学者,黎民百姓,为了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为民族强盛而推动社会变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献身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真是数不胜数。如春秋之际,为推动社会变革而兴起的“百家争鸣”,管夷吾改革政治,郑子产为国兴“谤政”,公孙鞅变法强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跋宏改制易俗,王安石变法革新,康有为上书议维新,孙中山推翻帝制等等。至于黎民百姓,则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更是积极参加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如陈胜、吴广至国家危难之际揭竿而起者,更是充满了史书之载。这就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历史进步最根本的、深刻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原因。

(三)重内因而自强不息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名词术语中,虽然没有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内因、外因名词,但这并不表示其没有内因外因之分,不重视内因、外因的辨证论述,我们曾经举《睽》、《革》等卦论证过这个问题。也多处指出了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强调内因,也就是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中国历代爱国志士都将修身砺志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重要前提,就连少儿读物都讲“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就是强调内因,强调每个人自身的主观能动、奋发有为精神之培养与锻炼。惟其如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学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君王,壮于“马革裹尸”而还的将士,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普通民众,由此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

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就不甘落于人后,就要奋发而有所为;一个有着五千年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华民族,当然也要永远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荡涤近代被侵略、被欺辱、被杀戮之耻,而实现历史性的伟大民族复兴,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四)懂辨证便由家而爱国

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既有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同之处。例如,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将“天、地、人、时”合四维为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而以之为指导来观察、研究、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维是线,二维成面,三维构成立体事物,加上时空变化观念,就是四维立体变化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哲学根源,它比西方哲学的线性思维方法要科学得多。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方法,才是真正的辨证思维思想方法。

我们在介绍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卦画传承载体中,就曾详细地分析并指出每一个卦画都包涵有:天道阴阳,地道阴阳,人道阴阳,内因具体条件,外因具体情况,以内因为主体、以外因为条件、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变化的全部时间过程与每一个具体时段的具体条件分析。同时,又始终将这一事物变化过程视为一元事物的总体。在文字表述方面,同样是如此。如论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就始终与天道、地道、阴阳相感紧密联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义有所错”指的就是男女互爱,夫妻互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阴阳相感,上下相交,其志和同,互为依存的伦理道德规范。

《易》经中的这些话,不仅将人类的产生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自然性阴阳互依关系一语道破其机,而且也对家和国之间的关系作了历史、唯物、伦理、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关系辨证,而进行了准确的论述。对此,我们不妨稍加分析:

其一,指出了家庭是由男女异性相引、相爱为基础,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基本社会生活组织形式。而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则正是在家庭组织出现后才有的,因此,国家组织,正是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一种扩大性社会延伸。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辨证论述。

当今世界,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历史研究中,充分证明了《易》经关于家与国之间的历史渊源的科学论断:没有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便不会产生社会财富私有制度,而没有私有制度的产生,便不会由此面引发掠夺财物的战争,并由此而导致氏族联合为部落,最终又由部落兼并而形成国家这种社会组织形式。

其二,《易》经又以阴阳辨证统一的观点,指出了国与家的关系,亦同男与女、夫与妇、父与子、君与臣、上与下的关系一样,是阴阳异性相引、互感互动、互为依存、互为己根、而又互为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这两者之间一代表公利,一代表私利,只有相异,才互为依存,只有相反,才能相成,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根而不能独立存在了,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任何一方失去其赖以存在的根本,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

惟因有了以上的辨证思想理论为指导,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是立国之本。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民为邦本,本因邦宁”的道理。而对于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来说,则国又是家赖以存在、得以安居乐业的根本性保障。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明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之难保,何以为家”之理,由此而将为国尽忠作为人生操守之大节对待。

其三,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而言,举凡阴阳互依的双方,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相互的。所以,在“国”与“家”的关系处理上,就是要求治国者要爱民,要求治家者爱国,这就是哲理上的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为己根的体现。因此,轩辕黄帝就说:“吾畏天,爱地,亲民”,“尤为爱民,与天同道”。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周文王曾问吕望何为“国之大务”?吕望告诉周文王:“爱民而已”。对于如何爱民,吕望总结说,“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①。

执政治国者爱民,以民为本。人民便爱国,以国为根。中国人自古以忠、孝为贤,教人入家事父母而尽孝,出门报国而尽忠。如赵武言:“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②。公孙侨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③。马融曰:“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不思报国,岂忠也哉”?④说到底,爱国思想正是平等、

————————————

① 《六韬·文韬·国务》。

② 《左传·鲁昭公元年》。

③ 《左传·鲁昭公四年》。

④ 《忠经》第一章、第十七章。

博爱、民主思想的一部分。假如执政治国者不爱民,不保护一家一户的人民利益,则民也就不会爱国,对治国者而言,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之所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古及今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强敌的入侵,能够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地卫国,就是他们由热爱自己的家园之所致,就是由古老的中国道理哺育之所致。

(五)知量质之变而重团结奋斗

凝聚、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之一。此种民族思想精神的发端、蔚成、以及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自非偶然,而是既有历史根源,又有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双重影响在起着重大作用的。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这两个深刻的历史原因并不十分清楚。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原因。先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原因:民族,并不是依血缘关系形成的,而是依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居住地域、共同经历的历史、有着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就我们这五十多个现代民族而言,有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实际上原来是一个族群。也有的现代民族中是包涵了历史上的许多不同族属形成的,汉族就是如此,她几乎包涵了五十多个现代民族的所有成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民族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范畴的,并不是自有了人类之始就有的,而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才渐次形成的。现代民族的历史形成是经过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几个历史阶段的,而几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有分、有合的。

人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条龙”,因为歌词是这么唱,文章里是这么写,但“这一条龙”是从哪里来?我们现在的这五十多个民族与这“一条龙”是个什么关系?这就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根源,我们就从这条中华龙的形成与演变说起。

龙的形貌,是综合了牛、马、羊、蛇、鹿、鸟、鱼、猪、虎等许多动物的基本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形象,这是伴随着国家制度的演变,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氏族大团结、大融合而形成的。其最初的根源,来自于中国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时期出现并形成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普遍发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这几乎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经过的。图腾崇拜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种以原始思维方式为基础,对于古人类起源、生命起源、生命演化、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演变历史的探索和认知体现。这种认识,当然不是客观唯物论,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万物有灵”论。所以,列维·布留尔就说:“在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中,在这个似乎是人类意识对经验的引力的最早反应的自发的‘自然哲学’中,这些表象有共同的根源”①。

古人类在“万物有灵”的思维支配下,对自己本身来源及如何生活,是最为关心的。他们或认为自己这个氏族有可能是由某种动物演化而来,或认为某种动物是本氏族的吉祥物,于是,便对某种动物产生崇拜之情,或画其图形,作为宗神祭祀。在祭祀之中甚或扮以本氏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貌,舞之蹈之,以求与所崇拜的动物之神交流思想感情,以保本氏族人丁兴旺、生活平安、生产发展等等,这就是原始社会产生图腾崇拜的历史原因和大体情况。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是图腾崇拜最盛行的时期。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

———————————

①〔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页。

特定的图腾崇拜物,其中多为动物,或禁杀、禁捕、禁养、禁食等。不同氏族的名称,多是得自氏族图腾崇拜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桑乾河、汾河流域是一个独特的构造运动引力结合与转换地域,这就形成了有利于原始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的独特地理和自然环境。因而,这一地域也就成为了世界上三大人种之一的黄色人种形成的主要地域。

中华龙的产生历史极为久远,若依历史记载及现代考古发现的与龙之形貌有关的文物为证,则大约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历史上就已经产生了。推动中国上古社会历史发展的,也正是居住于桑乾河、汾河流域崇拜“龙”的族系,而且这条龙的最早形貌是以蛇为原形的,若依古代的时代划分,这就是伏牺氏时代、神农氏时代、五帝时期。

为简明起见,兹列《中国以崇拜龙之族为主体的社会发展》表于687页。

⑴ 历史记载

《山海经》记载桑乾河、汾河流域的尊神,都是蛇形:“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堤)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自单狐之山至于(敦)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轩辕之国(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牺鳞身,女娲蛇躯”;《列子·黄帝》曰:“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而人面”。

⑵ 文物发现

在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中,伏牺、女娲是蛇身人首模样;四川新津宝子山汉代石棺画像中,伏牺、女娲手捧日、月,亦是蛇身人首模样;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中,有羲和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0-08
历城二的吧?
第4个回答  2009-10-07
你是不是历城二中地学生啊 跟历城二国庆期间社会调查与实践第一题 一字不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