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字词解释50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课外文言文涉及的重点字词解释列出不少于30个

初中常用的文言虚词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按照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 2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②自董卓已来自(以:表时间) 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 ④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 ⑤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复音虚词“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 ② 以君为长者 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 ⑥仁以为己任 (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 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④自以为不如; 6、复音虚词“所以” (1)“用来 ”或“用。

方法来”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 (2)“。

的原因”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 【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3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其】 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推测语气,大概) ③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 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

2. 文言文字词词性及解释 50个 如:宾客 名做动 以宾客之礼相待

而皆自于人欤?

以至于誓天断发

惟此而已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何为而在吾侧也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1自 2于 3而 4而 5而 6而 而 7而 8以 9者 10者 11焉1自:词性:动词;解释:开始。

2于:词性:介词;解释:在。

3而:词性:助词;解释:罢了。

4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

5而:词性:代词;解释:你,你们。

6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而: 同前。

7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转折关系。

8以:词性:

9者 词性:代词。解释:用于形容词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相当于“……的事物”。

10者:词性:名词。解释:用于动词短语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解释:相当于“……的人”。

11焉:词性:助词。

3. 文言文50字左右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翻译: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质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字词: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及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办法;道理 校:比较 物:物品 悦: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尝:曾经。 咸:全,都 焉:于,对他

4.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常见字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

5. 求一个简单点的初中课外文言文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错:镶嵌。②纶(lún):钓鱼绳。③是:正确。

1.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2)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译文:鲁国有个人喜欢讲排场。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用喷香的桂木作为鱼饵。他的钓鱼竿是最高级的,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做事情要讲究实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1. 答案:B

2. 答案:略

3.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6. 文言文两则翻译50字

《学弈》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