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泥石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泥石流 (debris flow )------产生于沟谷中或坡地上的饱含大量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巨砾)的﹑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突然暴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研究简况 ------在泥石流研究中﹐苏联居领先地位。苏联的研究始于1859年﹐研究内容较广﹐且注重综合研究﹐设有全国性的统一协调机构﹐成果显著。日本是一个多泥石流的岛国﹐1966年开始进行泥石流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进展较快﹐在世界泥石流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其他如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研究。中国古代先民已积累了一些同泥石流作斗争的经验﹐但对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已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泥石流资料﹐初步掌握了中国泥石流的分布﹑形成﹑运动﹑堆积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针对不同山区﹑不同类型﹑不同防治要求的泥石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或单项治理的方法。与国外相比﹐中国在区域泥石流综合考察研究﹑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泥石流
预警报研究和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成勣较显著。 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泥沙石块和水相互作用﹑矛盾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一系列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而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总括起来﹐泥石流的形成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并能以滑坡﹑崩塌等块体运动方式转移到沟谷内﹐直接与湍急的水流相互作用而成泥石流﹐这是形成泥石流的物质基础﹔流域内谷坡陡峻﹐沟床纵比降大﹐有利于水流的汇集和松散堆积物的崩落﹐并掺混为泥石流体迅猛下泻﹐这是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在沟谷的上﹑中游区﹐有暴雨洪水﹐或冰川积雪融水和湖泊﹑水库溃决等提供充沛的水源﹐凭借有利的汇流地形﹐冲蚀掏挖谷坡或沟床松散物﹐这是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上述3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其总的规律是﹕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和发育程度受控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活动强度受控于水源补给量和水动力激发因素﹐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受控于松散固体物质的储量多寡和补给方式。因此﹐在空间分布上﹐泥石流主要形成于断裂构造发育或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降水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以及古冰川发育﹑现代冰川盘踞(尤以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的山区最为活跃)的高山地区。在时间上﹐泥石流大多形成于多年干旱后的或者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后的多雨或暴雨年份﹔气候转暖﹐冰川衰退﹑积雪消融﹑冻土解冻的年份。 形态分区 ------泥石流大多发育在山区大江﹑大河两岸的支沟中﹐典型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类似一条金鱼﹐从上游到下游分为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3个区段。 形成区 ------位于流域的上游﹐多为高山环抱的漏斗状地形﹐滑坡﹑崩塌或冰崩﹑雪崩等多集中于此﹐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重力侵蚀和坡面侵蚀强烈﹐是泥石流的发源地﹐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水源主要由这里供给。 流通区 ------位于流域的中游﹐多为基岩峡谷地形﹐沟床纵坡大﹐常有陡坎﹑跌水或瀑布﹐是泥石流破山而出的通道。 堆积区 ------多位于流域的下游﹐泥石流到此摆动频繁﹐快速漫淤﹐形成扇形和锥形地貌﹐大小石块密集﹐地面垄岗起伏﹑坎坷不平﹐山区城镇﹑村寨﹑厂矿﹑铁路和公路等多布设于此﹐是遭受泥石流袭击的主要地区。 分布和危害 ------泥石流在全球山区广为分布﹐除南极洲外﹐其余6大洲都有泥石流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是北回归线至北纬50°之间的山区﹐诸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大陆内部一些褶皱断裂山系等﹐其次是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某些山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有时也发生泥石流活动。泥石流灾害波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灾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美国﹑奥地利﹑印度尼西亚﹑秘鲁﹑智利﹑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法国﹑义大利和尼泊尔等。据已公布的资料﹐日本有泥石流沟6万余条﹐苏联有6000余条﹐奥地利有4000余条﹐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苏联的阿拉木图城在历史上屡遭泥石流的袭击﹐1921年一次特大泥石流﹐造成500人死亡﹑损失财产达600万卢布。1966年义大利暴发泥石流﹐死亡100余人﹐埋没了30万公顷耕地﹑5万只大牲畜。1973年7~8月间﹐日本全国性大暴雨使230多条沟谷普遍暴发泥石流﹐酿成巨大灾害。美国的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山区﹐地处内华达山脉的洛杉矶城附近有泥石流沟100多条。
参考: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163.24.155.45/newlib/cpedia/Content?ID=74996&Query=6
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考察后认为,造成这次泥石流灾难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的泥石流防灾意识非常薄弱,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太差。邛山二村等几个村寨竟建筑在大面积的泥石堆积地上;村寨距沟口4.2公里,泥石流在这4.2公里运动过程中有宝贵的20分钟避灾时间。然而由于缺乏通讯设备而无法联系,使沟口的村民和旅游者来不及撤离;有的人还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避让而致使厄运难逃。 丹巴泥石流灾害又一次提醒我们,应大力开展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山地灾害的科普教育,加强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山地灾害来势凶猛、威力无比,远比洪水来得突然,也更加惨烈。所以,远离灾害、避开险境是最好的防灾方法。前往山区沟谷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游客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前往这些景区旅游。如恰逢恶劣天气,宁可蒙受经济损失、调整旅游路线,也不可贸然前往。 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发生也有迹可循。坡度较陡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滑坡或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惊慌,必须遵循规律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在山区旅游,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电灾害、冬季冰雪灾害等都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在沟谷和坡地上产生的﹑饱含黏土和砾石的液态﹑固态两相流。它以突然暴发﹑快速运动的巨大冲击力和高强搬运能力冲刷沟床﹐破坏各种建筑物和设施﹐淤埋村庄﹑农田﹐堵塞江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四川﹑云南﹑ *** ﹑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较严重。世界上苏联﹑日本﹑奥地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泥石流危害。(见彩图 泥石流 ) 类型 泥石流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挟带物质的组成情况可分 3类﹕泥流。所挟带的物质主要是粗砂以下的泥沙﹐有时也有少量的碎石岩屑。泥石流。流体由大量细颗粒物质(粉砂﹑黏土等)和巨大的石块﹑漂砾及水所组成。水石流。主要由大石块和水或稀泥浆所组成。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可分为﹕水力类泥石流。由于地表径流的强烈侵蚀作用或水体溃决﹐大量固体物质进入沟道而形成的泥石流。属于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的范畴。重力类泥石流。由于土体内容水量超过饱和﹐使土体失去平衡并引起滑动而产生。按物理力学特性泥石流还可分为紊流型(稀性泥石流或高含沙山洪)及层流型(黏性泥石流或结构性泥石流)两类。 形成条件 形成泥石流要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一定强度的降水。人为因素对某些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严重影响。松散固体物质的成分﹑数量和补给方式﹐决定泥石流的类型﹑性质和规模。而松散固体物质的构成﹑储存和积聚又取决于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层岩性和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形成泥石流地形具有陡峻和高差大的漏斗形特征﹐坡面上松散固体物质易汇集于沟谷﹐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水是激发泥石流暴发的重要条件﹐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等形式﹐其中暴雨是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如破坏自然条件﹑增加松散固体物质等﹐均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复活或加剧其为害作用。 运动特性 泥石流以间歇性的阵流形式出现﹐在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形成十几次至几十次阵流。阵流的前峰高而陡﹐多由大石块组成﹐俗称龙头。有时龙头从几米至十几米的高峰﹐奔腾咆哮冲出峡谷。泥石流运动中所遇到的沿程损失使阵流变薄﹐流速变慢﹐最后呈叶片状停积在沟床中。阵性流动中一阵比一阵向前推进更远的过程称为铺床过程。在铺床过程完成以后﹐继之而来的泥石流便以较快的速度在泥面上运动。由于流速快﹐惯性大﹐在流经弯道处﹐凹岸有显著的超高现象﹐容易产生裁弯取直。遇有反坡时﹐能爬高翻越前进﹐有时甚至可以爬越高达 5~10米的阶地﹑陡坎或导流坝。泥石流停积以后﹐仍保持运动时的结构不变﹐形成许多平行于主流方向的砾石堆﹐其形态有舌状﹑垄岗状和岛状﹐具有较平坦或中间微微突起的顶面﹐两侧成较陡的斜坡﹐前缘成陡坎。由于泥石流的这种运动特性和堆积形态﹐使堆积扇的地面坎坷不平﹐与一般山洪或冰川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积扇迥然不同。 防治措施 防护工程。在泥石流集中的山区﹐沿溪流修筑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为害。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泥石流沟道的泄洪能力(见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拦挡工程。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山洪径流﹐削弱泥石流流量﹑下泄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的冲刷﹑撞击﹑淤积等为害。生物措施。用以保护山坡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继续发展﹐甚至最终根治泥石流。
参考: 网上
1. 泥石流是速度最快(时速达80km/h
像薄扶林道的亡命小巴一样快)
液态的地表下滑现象. 是山泥倾泻的一种. 2. 泥石流是大量的水份引致土质疏松. 地表吸水后增加了重量及结构力减弱
形成不稳定的土层. 一旦受到进一步 *** 如山洪
塌树
甚至货车经过的震动
便触发泥石流. 土质溶入水份以流质的形式冲下山坡形成泥石流. 是山泥倾泻的一种. 泥石流主要诱因是水
包括突发性的高雨量
溶雪
河水泛滥
或山坡长期缺乏修整. 地表物质的尺码也有影响
越大的石块越能卡在一起形成结构力. 风化较严重
越幼细的土层越易受水的冲刷而成流质. 3. 如上文. 发生的地方包括高雨量
坡度高
附近有河/湖
在冰山的山脚
风化较严重
土质较幼少石块的地方都有机会发生. 中国香港这种雨量大而不平均
温差大
风化严重
山多
极斜的人工斜坡多
到处都是山溪/引水道/水塘的地方
便经常有泥石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324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