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未来只能靠长江救济了吗?除了这一条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问题中的黄河,如果是指黄河水资源,那依靠长江救济不能算是一条路,只能是“半条路”,因为长江救济黄河的水资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做不到那么大,即便未来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也不可能完全救得了黄河,毕竟长江水资源也是有限的。换个思路理解,影响黄河水量多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其他河流的救济,而在于整个黄河流域的降水量,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态恢复。说句人们不爱听的话,依黄河现状来看,如果真要依靠另一条河流的救济而存在,那黄河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还不如直接多建几条“南水北调”直达需求目的地。

不过,黄河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差,未来或许依靠自救就可以生龙活虎,且自救远比“他救”要现实得多,因为顺应自然显然比改变自然更加合理。

先来看一下黄河流域的整体降水情况,黄河流域大部分为半湿润气候,部分地区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200 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少,通常不足150毫米。同时,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暖温带,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 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 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因此黄河流域的蒸发量也比较大,年降水量的蒸发后余量非常少,仅剩100-200毫米,且有部分地区的蒸发量甚至大于降水量,蒸发后数字呈现负值。

再看一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5亿立方米(不包括内流区),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6%,人均水资源量90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分别是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不过,黄河流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9.6%,水资源总量却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7.3%。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25%,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23%。而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的21.7%,水资源总量只占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5%。

综合以上数据,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河流域虽然综合降水少,但上游、下游降水还算说得过去,普遍多于650毫米。造成上下游流域水量大数字区别的症结还是中游的水土流失,泥沙冲向下游后形成地上河,不但使河床抬升减少了干流蓄水量,且下游支流的水资源无法汇入黄河,这才出现了前几年干流断流情况。所以,黄河自救的主要措施还是治理泥沙,如果泥沙问题不解决,即便真的建设水利工程加大长江输水量,也只是恶性循环,这也是开始就说“半条路”的原因所在。

另外,黄河流域整体降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季风雨带逐渐南移,从而导致中国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多归因于全球变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将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中国北方干旱化的担忧。

但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末次冰盛期20多个地点的土壤变化显示,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暖期(距今距今2万年前到1万至4000年前),黄土高原C4植被(光合作用初级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显著增加,而且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跟现代降水量等值线非常一致。因此,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的移动可以有效指示古季风雨带的位置变化。这也就是说,过去几十年黄河流域的干旱化只是短暂的,全球变暖一定会使东亚夏季季风雨带向西北方向推进,从而会极大改善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

讲完了气候与降水,那再看看黄河自身的水利工程建设。很多人都曾建议用沙泥船治理黄河泥沙,但通过黄河泥沙总量数据、挖泥船挖掘数据计算得出,想要完全将泥沙挖干净,可能是百年工程。所以还有人提出设想,在黄河开封以下,利用废黄河再单独建设一条“输沙河道”,将泥沙输送到黄海海域,缓解渤海泥沙淤积的同时,还能在黄海造出大片陆地,这样在经过几十年运行以后,地上河问题不攻自破,再配合黄土高原绿化,消灭毛乌素、库布其等沙漠,彻底将黄河恢复到千年之前水平。这类想法目前来看属于“天马行空”,但未来谁又能说得准,有想法就是好的,总比一味地靠其他流域救济要好得多。

最后,黄河泥沙治理,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植树造林,从兰州开始,利用现代 科技 手段努力恢复沿岸生态,不断强化两岸的植被覆盖,那才拯救黄河、恢复黄河的根本前提,对此各位读者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