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古代就有冷氏一族吗?

我是重庆人姓冷 但我们家家谱不见了,现在只能找到我祖父那一代就找不到了。所以想一些知道与冷氏家族有关消息的网友提供一点线索

第1个回答  2009-08-04
  我所知道的冷氏家族的历史!以四川居多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2、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3、出自小数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迁徙:
  姓准确发源地难以考证,但在今陕西境内应无疑义。春秋时有冷州鸠、冷至分别仕于周(都今洛阳)和秦,表明先秦时冷姓已在豫陕一带繁衍。
  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东晋时,上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在唐宪宗时代有冷朝阳,进士出身,有名诗人,他有九个儿子,除长房早逝外,其余八个儿子分别移居到贵州、四川和湖北麻城孝感落业。
  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北宋时有先人冷孤揆迁移到江西九江府德安县,其孙冷玉光为宋监察御史;六代孙冷学仁于元世祖十一年(公元1274年)从江西道瑞州府上高县斜山保移居湖南永州府东安县大竹山石磊庙落业。康熙年,十五代孙冷一志七个儿子中有四个移居四川,宣宗年李氏带四儿子和宁宗之子落业到今安岳县八庙乡,守宗之子兄弟三人落业灌阳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冷筠阳二十六日奉旨填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凤山观离开祖业,到重庆时分别,将途中做饭吃的铁锅甩碎七块,各执一块为记,见谱用传不忘。分别落业于铜梁、简阳、嘉定(乐山)、资阳、眉山、仁寿、镇子汤、乾乐锦。冷筠阳始插标于合川、泸州最终落业于大竹县石桥铺。曾孙冷朝佑字世光,何江府御史,官封至正三品,冷朝祖将大竹祖业卖于胞兄冷世光,迁于成都华阳落业。
  我老家的这支冷氏家族是、最先是四川的。在明末清初,因为张献忠乱四川,而从四川遂宁的老篷溪县何边场八里乡迁移到贵州龙泉县,在雍正年在迁移到遂宁市篷溪县蓬莱镇联合乡冷家沟,离何边八里才30多里路,但是人很少,我记得辈分一些,我有家谱在家,没拿来,所以记不到那么多,如下:爱方依学见,文维四可同,举开登胜茂,朝廷绍熙隆,后面的不大清楚了,但是大家可以去可能我的空间,我只是没写我们这支的,上面写的是,我们最早是明朝洪武年冲湖北孝感乡凤山观奉旨来四,是以冷钧阳为老大的七兄弟,先到了重庆,而后把随身所带的做饭吃的铁锅摔碎为7块,一个手执一块,用传家谱不忘。就是所谓的锅铁冷的有来!
  目前我们的字派是:爱方依学见,文维世可通,举开登胜茂,朝廷绍熙隆,永安思泰爵,长光惠泽宏,兴远和天运,仁义尽孝忠。最后加上了4句是:治国先家齐,良正启民庸,应怀祖恩阳,富贵万代同。
  还有就是在明中叶,冷地之冷姓迁居关外。明末张献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冀鲁豫地之百姓闯关东谋生。如今,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辽宁等省为多。目前冷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五位。
  湖广填四川时,有的从湖南用后府东安县和零陵县宝庆府新宁县以及贵州遵义移居四川落业于四川安岳、乐至、仁寿、大足。

  郡望:
  新蔡郡 晋置,治新蔡,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临滨、安徽临泉等地。
  京兆郡 汉置,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临安县 秦为余杭县,晋改临安,治钱塘(今浙江杭州)。

  堂号堂号:律吕堂
  化民堂 宋代冷世修,为官注重教化。有兄弟互讼,便教育他们:“骨肉相争不是美事,如果把你们中任何一人法办了,你们就永远不得团聚!”兄弟感悟,和好如初。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京兆、临安。②自立堂号:律吕、春山等。

  字辈:
  湖南某支冷氏字辈:金思孟仲圣,进仕必昌隆,班位先荣显,朝宗合向东,德立贤相佑,名高道自崇,绍修千载上,发达启家风。
  安徽太湖冷氏字辈:宝清真友永,从志怀荣本,尚一继正朝,邦家声炳挺,世德启宏昌,文明开运景,良善绍先贤,纯修端士品。
  安徽九江冷氏字辈:明宋公府德,十清分文丛,家兴衡念典,宋登文昌世,廷思正春天,大明崇祯碧,光风立忠继,清朝福祖堂,子新德万年。
  吉林长春冷氏字辈:焕显兴荣俊,福德兆佩祥,广昭英永延,洪庆有元光。
  贵州凤冈冷氏字辈:登从。碧新金朝胜,文开凤在廷,明良喜启仕,万国庆平成,春云昭极泰,青河发光全。
  四川达县冷氏字辈:始智春长美,朝宗冷隶芳,时天希世德,国志景文祥。
  山东苍山冷氏字辈:保玉相承严家传,何及出辽月有圆,志付从此连远尔,十起义目后人然。
  山东平度冷氏字辈:云南湖北尽同传,复至青齐意万年,敦叙三支联远迩,贤和雍睦久无间。
  四川字派
  伶伦后裔各支脉先用字派和共议字派,伶伦后裔一志支脉(安岳、乐至、遂宁)现用字派
  国兴启宏纲,臣忠顶祯祥,君政维嘉兆,世代永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伶伦后裔令良翼支脉现用字派(八庙乡红湖冷家河边)
  万年春忠孝,传家政祯祥,君全维嘉兆,世代永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伶伦后裔安岳石羊支脉现用字派
  庆庚自光,天开文运,宗绍吉祥,世有仁德,淑衍泽长,其承传继,克明大常,咸新斯宇,福寿荣昌(用完昌后接用共议字派——贵)
  伶伦后裔成都华阳太平乡支脉现用字派
  鸣仕世登,贤山万映,洪国春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长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王阳天映,洪国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二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乾之修化,成君仁守,义大儒高,超克全德,性积久铭,际庆遇荣,显英俊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梧桐寺三房现用字派
  鸣仕春登,元世怀朝,正大华蔚,起载锡其,光克赞祖,武立达芳,馨庆际良,明升平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北斗镇族氏现用字派
  正金春应,世于登洪,学成善行,天汝文章,光克绍尧,舜范列彝,纳庆著邦,家仪代昭(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用完昭后接用共议字派——蕙)
  伶伦后裔重庆市大足支脉现用字派
  学天仕国远,经济其德长,耀祖光宗大,传家世泽芳(用完芳后接用共议字派——乾)
  伶伦后裔安岳兴隆支脉现用字派
  士两崎曰绍,兴召登年春,国正之时顺,俊秀世代光,思念重逢启,文开胜吉昌,荣华再通泰,学道广安邦(用完邦后接用共议字派——富)
  伶伦后裔安岳天宝支脉现用字派
  启光朝仕玉,正大占文明,世代登显耀,福寿用康宁(用完宁后接用共议字派——佑)

  共议字派:
  佑烈乾坤上,万书发蕙强,和睦续富贵,能高育贤才,功勋颂佳锦,英雄尉孝彰,勤俭值金银,帆船驰三江,喜乐旭平宽,谦哲廉辉煌,秉节凯建伟,勇言恒义庞,秦晋守信卓,升宾皆玉堂,思厚柱武豪,先利雪芳香,松柏青鲜茂,晓焕族全旺

  4、冷氏家族名人:
  西汉时有溜川太守冷丰。
  东汉末年有术士冷寿光,老寿星,享年165岁,须发皆白,而肤如三四十岁时。
  南燕时临溜有名士冷平。
  宋代常熟有殿中侍御史冷世光,光禄卿冷延叟,以诗酒终,与黄庭坚为友,广州知府冷应澄。
  冷曦:字景炀,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间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朝时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永乐年间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清顺治初有列内大臣冷憎机,累封一等伯。
  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担任国民****蒙藏******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1934年任西康******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从重庆国民党****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时年48岁。
  冷枚: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冷遹:字御秋(1882-1959),江苏省人。江苏水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XXXXX,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冷欣:陆军中将(1900-1987),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
  冷宽: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后任人大华侨******副主任等,河北人。
  冷克:陆军少将,组长,辽沈战役被俘虏,辽宁人。
  冷世光: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他,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冷天禄,清朝嘉庆年间四川省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后,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冷鹏飞陆军少将,战斗英雄。湖北浠水人。1954年加入中国******。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排、连、营长。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同年7月,********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冷承槐:解放军少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长。
  冷韶昭:解放军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1
冷氏解说
冷氏起源:京兆(地名)。祖宗:伶伦。
[姓氏来源]
《路史》记载:“康叔后有冷氏。”《山堂肆考》记载:“有古伶伦之后,音讹为冷。”
伶伦乃善乐之人,古称之“伶官”。《诗经•邶风》记载:“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乐官为伶官。
在5000年前,黄帝轩辕氏的时候,有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叫伶伦。关于这位上古时乐师的事迹,著名的《吕氏春秋》的(大乐)篇上有详尽的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由此可见,伶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乐官,后人以他的名字引申而为掌管音律的“伶官”。
由于后人对“伶”、“冷”二字读音的差错,致使“伶”讹读为“冷”。加之世代沿袭迁徙,后人也就以冷为姓了。
秦始皇得天下以后,对全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管理制度,对地理位置也进行了统一郡名。当时姓冷最多的地方为京兆郡。所以,京兆郡应为全国各地冷姓发源地。
[宗祠堂号]:律吕堂。
出自古代伶伦的传说,他是乐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西边走到昆仑山北,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做律管的竹子,于是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薄厚均匀的竹子,先制作一根三寸九分长的竹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做成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带到昆仑山脚下,根据凤凰叫声加以矫正。据说,雄、雌凤凰各能叫出六种不同的声音,这十二种声音的顺序和音差和十二根竹管吹出的声音相合,伶伦将十二根乐管的奇数各音叫“律”,偶数各音叫“吕”,合一为“律吕”。冷姓人家为纪念这个乐律的发明者,就以“律吕”为堂名,一直延续至今。
[郡望分布]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2.新蔡郡:古代吕国地盘,即今河南省新蔡县。
3.临安郡:秦代余杭县,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当代,冷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辽宁等省,其人口占全国冷氏人口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