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信红包支付流程【总结】(5/5)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导读:微信红包上线于2014年1月份,并在2015年与春节联欢晚会互动,使得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如此大数量级的产品应该是每个产品人向往的目标,应该是每个产品人课下需要认真揣摩的,然而大数量级的背后却是微信团队一点一滴的付出。对于这款产品,我简单地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个功能--红包支付。

前一篇: 分析微信红包支付流程(4/5)                后一篇:      没有了

PS: 分析微信红包支付流程(2 /5 )中的流程图中有个小错误,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读者能发现,如果有哪位发现了,请在任何一篇文章下面进行评论,我会给最先发现问题的读者的任意文章进行打赏哦~(不要问我打赏多少钱,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偷笑脸】)

---------------------------------------------------

非常抱歉,端午节这几天一直在看房子,每天都徘徊在小区与中介之间,实在是没精力做这个总结,也是因为第一次做这样的总结性文章,难免有些小心与紧张,如若有些许差池,请指正^ ^。

这篇文章用来总结一下微信红包支付流程。

首先整体回顾一下前4篇文章,我们主要分析了红包从支付开始到支付结束的一整套流程,其中包含了两个大分支:零钱支付和银行卡支付。零钱支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涵盖太多的逻辑思维;银行卡支付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做银行卡号校验、预留手机号校验、短信验证码校验、银行卡余额校验......,每一步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不能忽略的。

接下来,我准备从 行业分析、产品目的与优势、产品逻辑结构、用户体验 这4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微信红包。

1、行业分析

微信红包上线于2014年1月份,借助于3年多累积的用户群,微信红包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虽然支付宝在当时已经推出了支付宝红包,但是一直做得不愠不火,直到2015年春节前夕,支付宝钱包上线了“新春红包”,用户才有了多种支付宝红包的玩法。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支付宝与微信的产品定位的不同导致了红包这个活动对于不同的产品的适应度的不同,比如就用户群体来说,支付宝(工具类)更多的是给陌生人之间所用的,而微信(通讯类)则是熟悉的朋友之间所用的,具体的一些分析就不一一赘述了。

2、产品目的与优势

从功能上看,微信红包仅仅是一个转账的功能,转账的话,既然已经有了转账功能,为什么还要出微信红包呢?微信推出红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有两点。

(1) 增大用户粘性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将人的使用习惯带入产品当中,当人们使用产品时,会唤起人们生活中的记忆与情感,让用户觉得产品已经渗透到生活当中,从而增大用户粘性。

(2) 增大衍生价值

红包的使用,除了和零钱有关以外,更多的是和银行卡有关,那么绑定银行卡就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环。红包看似是简单的转账功能,但是微信的目的却是想推动移动端的支付。PC端的霸主一直是支付宝,而移动端却鲜有支付系统能一枝独秀,微信想赢得市场只能走移动端。然而阻挠微信推动移动端支付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让用户绑定银行卡。这个是有很大的门槛的,除了操作上的复杂性(微信绑定银行卡的操作流程已经很简化了,一会儿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用户的排外心理: 和钱打交道的东西一定要慎重 。所以微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使用“红包”这一功能,以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让用户喜欢上收发红包并在朋友圈内推广,从而使得其他用户为了拿到“红包”而相继进行绑定。当然,产品的功能设计只是衡量一款产品好坏的一方面,产品的运营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好的运营手段,微信红包也不可能在2015年除夕当日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微信红包的优势在我看来也是有两点。

(1) 准确定位了用户的需求

过年时的红包向来是中国朋友喜闻乐见的。然而现实世界中的北方,红包动辄几百元,而且很大情况下要“上交”给父母,导致现实世界的红包成了一个既亲密又疏远的东西。但是南方的一些地方就将红包做的非常好,红包里面包得不多,少则三五元,多则数十元,完全在广大用户的消费接受能力之内,使得用户在平时的使用频率也是非常的高。

转眼到微信红包上面来,它采用的就是类似南方发红包的习惯,不需要你一次包几百元的红包,仅仅几毛钱几元钱即可。其实抢到多少钱并没关系,用户主要的需求,是想得到红包(贪婪心理)、想发红包(炫耀心理),至于多少,并无关系。

(2) 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根据前几篇文章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用户在发红包时所经历的步骤:

仅仅两步操作,就可以给朋友/微信群发红包了,并且在银行卡扣款方面几乎是实时扣款,极大程度上快速地完成了一笔交易的闭环。想必极简的操作也是用户们很快接受这款产品的主要原因。

3、产品逻辑结构

微信红包的逻辑结构,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剖析出来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现有的逻辑结构是否可以再进行优化。

我们来思考一下点击“塞钱进红包”之后,和首次弹窗之前,微信做了什么事吧!

可以发现,微信在用户点击“塞钱进红包”后,在后台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使得用户从操作到执行成功在顺利的情况下只用了一步(输入支付密码-->【成功】)。那么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银行卡余额不足,会提示用户重新选择银行卡/绑定新银行卡。所以如果不顺利的话,需要3步(输入密码-->换银行卡-->输入密码-->【成功】)或多步(输入密码-->添加新银行卡-->输入信息-->输入验证码-->【成功】)才可以完成一次红包支付。

看来,如果想进行 优化 的话,可以在“银行卡余额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即在弹窗之前判断零钱、银行卡是否足够,如果不足够,那么提示需要绑定新银行卡,这样的话会节省银行卡余额不足的环节。那么整体流程就如下图所示。

但是,就目前的行业及现状来说,除非银行主动提供给第三方机构查询余额授权,否则好像还不允许用户与银行之间的第三方机构主动有查询的权限,比如银行提供给微信 OAuth2.0 授权。这一方面就不赘述了。

4、用户体验评价

用户体验评价就不多讲了,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们对微信以及微信红包有比较强的好感吧。

不过这里,我从几个细节来说一下微信红包的细致体验。

从产品体验上来说,微信对流程的把控性非常的强。微信红包涵盖了几乎所有用户能犯错的地方,并进行友好的提示,避免了不友好的exception。比如前几篇文章提到的比较简单的: 余额不足、手机号不是预留银行卡手机号、验证码不正确、输错三次自动冻结 ;还有不是操作上的问题的: 支付前的网络异常、支付中的网络异常 等问题:

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反馈。

分析微信红包支付流程(总结)就暂时到这里,今天总结了关于微信红包支付的整个流程,以及简单地从4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微信红包。整个流程图我大致观察了一下,发现这里如果放整个流程图的话,整体感观非常不好,所以就不做整张图啦,见谅。

整个微信红包支付流程的分析就大体上结束了,我知道我做得不是很到位,分析得也不是很透彻,我也只是尽力把我能体会到的东西在这里表达出去,和更多的朋友进行分享与交流,如果你对本篇文章有任何看法,可以尽情留言,我将一一吸取您的建议,当然,我也需要前辈们耐心指导。

那么,感谢各位看官观看,本期“微信红包支付流程分析”就到此结束,wjcccc不胜感激。

---------------------------------------------------

前一篇:     分析微信红包支付流程(4 /5 )                  后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