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对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5

曾经我很会哭,然后...我被揍得最惨...

事情是这样的,我是家里的男孩,老人自然就宠得很,所以小时候就很娇气,动不动就哭。

而我爹很严厉,那会儿也没什么教育理念可言,反正不服气就打服气,他又希望我有男子气概一些,所以一哭就藤条焖猪肉,画圈圈罚站。

反观我两个妹妹,小时候她们确实是一哭就有“奶”吃,就是只要不满,一哭闹就会被满足,这个被满足的条件,基本都是“剥削”我为主,反正两个小姑奶奶一哭,基本都是我惹的事,然后我就...藤条焖猪肉,画圈圈罚站.

曾深度怀疑我是不是亲生的...

其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一个谬论。

对于婴儿而言,如果有需求而不哭,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有生理疾病的,这是他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且是他与生俱来唯一的发送信息的能力;

而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如果总是以哭来要“奶”,那么也几乎可以肯定,这孩子是被溺爱着的。

所以,婴儿时期一哭就有奶吃的孩子,是 健康 的孩子,而到了2岁之后,他仍然以哭来要奶,那么家长就要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两个孩子同时去幼儿园,一个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强,能自己吃饭穿衣,另一个孩子做的不是很好,那么老师一定会多照顾这个自理能力差的孩子。


在家长身边也同样,懂事的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少的照顾。


但是将来走上 社会 ,能力强的会被领导看中,能力弱的可能升值、加薪的机会就不多。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如果他的要求超过了亲密的人的能力范畴的时候呢?

每个人都是谈判专家,从ta还是一个天天尿床的婴儿时起,ta就开始和妈妈谈判了。

婴儿的哭声就是在表达:马上给我换尿布、给我喂奶;替我做了这些事我就不哭了,我还会对你笑。

假设妈妈的双胞胎都在哭,大概确实是那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至少是先有奶吃。

等到长到二三岁,日常谈判就是妈妈天天追着喂饭。

与孩子谈判,绝无胜算。

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自己的父母可没有怜惜之情。

父母却有责任感,永远对孩子温情脉脉,担心孩子的未来,希望自己可以无休无止地满足孩子,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就心怀愧疚,可惜自己却绝不是什么都有的聚宝盆,最终,在父母与孩子的谈判中,每每落败的就是父母。

常见的是不是这样?

妈妈(堆笑):你把青菜吃完,就可以吃冰激凌。

孩子(大哭):青菜难吃。我要吃冰激凌。

妈妈(换一盘青菜):这盘青菜好吃的,来,你就吃三口青菜,就可以吃冰激凌了,好不好?

孩子(继续大哭):这盘青菜更难吃,(一巴掌把青菜掀翻在地),我就要吃冰激凌。

妈妈(再换一盘青菜):这盘菜保证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青菜,你就吃一口好不好,不吃菜会缺乏维生素C的,身体就不好了。吃一口青菜,吃一口冰激凌,好不好?

孩子(捂住眼睛):我不要看到青菜,青菜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我就要吃冰激凌。(继续嚎啕大哭)

我猜这时候有人已经忍不住要揍孩子了,但是更多的妈妈选择了给冰激凌。

于是有些孩子甚至于成年以后都误以为全世界都是他的妈妈,应该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如果这个世界不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坏妈妈。

痛苦也就随之而来。

这句话是对的。

会哭是孩子最原始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婴幼儿还不能语言表达的时候,哭是他们最直观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及时满足他们哭的需求是对他们敢于表达的一种鼓励。

当然,不同阶段的孩子,哭的表示方式也不同。

一周以前哭的方式基本上都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他们需要用哭来表达自己身体上的各种问题。

譬如,饿了,拉了,冷了,热了等等。

这个阶段的小孩已经知道哭是跟大人较劲的武器,在这个阶段必须严格把控他们哭的尺度,及时分辨他们哭声的含义。

如果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耍赖的哭泣,那在他们哭的过程里最好不要干涉和安抚,家长在过程里心软下来,只要是满足了一次无理需求后,以后他们会更加灵活运用“哭”来和家长谈判。

如果是因为伤心难过时候的哭泣,那么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用哭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不要憋在心里,等到发泄足够后,再好好表达自己当时哭的原因。

这个时候的孩子性格基本定型,哭的方式也更多样化。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好好沟通,三周以前如果已经教会他哭的含义,那么家长基本上已经不用发愁孩子无理取闹的哭泣。

但是,三周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需懂得聆听他的想法,理解他哭的原因,才能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依赖感以及安全感。

引导孩子敢于表达,敢于哭泣,也是他成长里的必修课。

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小孩子饿了又不会说,只能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这样才能得到吃的。

现在一般用在工作上,就是说如果你只知道埋头苦干,都不会去说,领导是不会知道你到底做出了哪些成绩,反而那些做了点事就喜欢到处去宣扬的人,能够让大家,特别是让领导知道他是做了事情的。这倒不是说要做了点事就到处去说,可是现在 社会 就是这样,你不讲就得不到承认,所以还是要多“哭”才是。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是对的

小的时候孩子不哭你就不知道他饿了,只有哭了才让大人手忙脚乱的给孩子喂食物

大了他有需求得说出来,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初二了,每周都生活费都要父母问他还有没有钱,他自己从来不主动找父母要,在家父母心疼你会主动分配给你,大了进入 社会 别人可不会主动示好,适当的争取还是需要的

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没有错,从小时候开始可以逗一逗他,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表面意思就是孩子哭了母亲就会给奶吃,这反应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引申意思就是,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强烈的会得到更多的照顾。告诫人们在处事中,要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激发他人的同情心,从而得到他人的恩惠。

刚出生的小孩,或者很小的孩子都会懂得去看妈妈的脸色,一哭闹,妈妈就会心软,给我吃奶,那么身为成人呢?在想得到他人的恩惠 满足自身需求 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像孩子一样懂得去示弱呢?或者懂得去和他人沟通自己的诉求,让他人领会自己的意图,从而来帮助自己呢?


而不是凡事都是自己硬抗,等到扛不住的时候 心理委屈 ,觉得没有人关心你,没有人心疼你。也许只是因为你没有表达,所以大家就忽略了你也需要帮助,大家还认为你一切都能承受。“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不仅反映出孩子,也在告诉孕妈,凡事不要藏在心里,要讲出来,都和他人沟通,让他人知道你的诉求,从而来帮你分担。

照顾过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小孩小的时候哭,一般都是因为饿了,或者是尿了。当宝宝哭了,我们检查一下尿布,尿布湿了换一条新的,宝宝就会满足的继续睡觉,要是宝宝还继续哭,就证明宝宝饿了,我们就给宝宝喂奶,宝宝吃完奶,肚子宝宝的,就会满足的继续睡觉。


有时候宝宝即使因为其他原因哭,只要给宝宝吃奶,宝宝一般情况下都会不哭了。宝宝是通过哭这种方式传达着他的各种诉求,家长根据分析宝宝哭的原因,去解读宝宝的诉求,满足宝宝的诉求。


都说爱屋及乌,世间哪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儿子的呢,那么自然也会爱自己的儿媳,但是儿媳毕竟不是婆婆看着长大的, 彼此的脾气属性还不清楚,这个时候再没有有效沟通只能会拉开两个人的距离,导致感情疏远 。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多和自己的婆婆表达自己的诉求,增加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感情,尤其是怀孕时候的孕妈,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宝宝。


另一方面为了家庭和睦更应该学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多和自己的婆婆说一说自己怀孕的状态,自己的需求,这样婆婆能够更好的帮助你,也增进婆媳的感情。如果你不去说,婆婆也会很为难,不知如何做对你和孩子是最有利的。

我记得我怀孕到后期的时候身边需要有人照顾,这个时候我婆婆就过来帮忙了,主要帮忙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并且陪着我待产。我婆婆刚刚过来做饭的时候喜欢口味重,我心疼婆婆做饭辛苦,也没有说什么,还担心吃少了,对不起她辛苦做的一桌子的菜,所以就满心欢喜的吃。


连续吃了一周之后我真的有点感觉不舒服,每次吃完都要喝很多的水,然后频繁跑厕所,于是就找了一个机会和老公说明了情形,因为我害怕和婆婆沟通,不太了解她,担心说的话过重伤害她,说的轻又没有效果,只能拜托老公去沟通。

结果老公是一个直性子,直接原话告诉了我婆婆,我婆婆就 敞开心扉 的说,我看你吃饭吃的挺多,以为你很爱吃,所以就一直这样做,但是我也觉得口味有点重,担心孕妇吃盐多后期会出现腿脚臃肿,但是看你喜欢吃,就也没敢和你说。


从这次事件之后,我就学乖了,有什么事情都会当时和婆婆沟通,我们互换意见,也增进了彼此了解,并且在生活中,我们渐渐发现,我们的为人处事比较相近,凡事我们都是一起商量解决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在生活中是很有道理的。女人怀孕的时候,最高兴的是老公,当然还有自己的婆婆,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后代,心里终于可以放心自己的孩子老来有所依了,她很愿意细心的去照料自己的儿媳。


这个时候孕妈最好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去猜,猜对了皆大欢喜,不对呢?是不是会很伤心,这份伤心也不是人家故意为之,只是无心之过。孕妈不妨就像孩子一样简单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婆婆有效沟通,增进彼此感情。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宝宝识字的经验吧,我家宝宝两岁半的时候我就已经教他去认识简单的汉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点含糊,毕竟不是当老师的,之后我就在网上买了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

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还有把汉字变成有趣的动画和图形,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 。各种 游戏 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所以极力推荐你去试试。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 会哭是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每个人都需要配备的技能。 所以,我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主动表达需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朋友的孩子毛毛去年上幼儿园了,本以为孩子上幼儿园,自己能轻松点,可没想到,毛毛隔三差五在幼儿园尿裤子。

经了解,原来,孩子课间休息的时候不想小便,上课的时候想要小便,又不敢跟老师讲,最后憋不住就尿了。

孩子在幼儿园,渴了知道问老师要水喝,要小便了知道报告老师,这些基本的,表达自己需要的技能,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其次,孩子需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刚出生时,用哭声告诉妈妈自己需要帮助了,随着慢慢长大,孩子会说话,他学会了语言。怎么做可以让孩子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让孩子想说话,敢张口。

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孩子要什么东西,鼓励他说出来,而不是孩子用手一指,家长就给他拿过去。孩子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需要,孩子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家长给与鼓励和示范。

2、创造机会,让孩子喜欢说话。

父母多与孩子做 游戏 ,讲故事,通过和孩子的相处来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尽量避免把孩子长时间交给电视机,手机等。

3、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有话说。

尽可能读各种不同风格的绘本,无论是天马行空的,还是语言活泼的,风格不限,接触得越多越好。

多带孩子接触外界,体验各种生活,鼓励孩子用语言与人沟通。

最后,对孩子不合理的哭闹,要说不。

在需要帮助,或者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孩子哭闹,我们尽量满足和帮助。面对孩子不合理要求的哭闹,父母要说不,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李玫瑾老师的做法。

1、四不原则,面对孩子不合理的哭闹,不打,不骂,不离开,不说教。

2、把孩子带到旁边,陪着孩子,一对一地处理。

3、等孩子哭累了,给他擦擦眼泪,喝点水,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的,这时,孩子以为父母回心转意了,我们要告诉他“要哭,你就继续哭,你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我不会心疼,也不会妥协!”直到孩子不哭,想通了为止。

家长正确看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拥有一项 社会 生存技能。

坊间有句老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于竞争日益增大的 社会 而言,这句话仍有一定道理的。 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要必备的生活技能。

朋友的女儿妞妞今年上的幼儿园,本以为孩子上幼儿园了自己能轻松点,可没想到,妞妞隔三差五地在幼儿园尿裤子。

回来问孩子为什么总会尿裤子,孩子总是说“憋不住就尿了”。朋友没办法,就每次给孩子多备一套衣服去幼儿园,她当时跟我讲的时候,我说,你问问孩子是不是不敢跟老师讲想上厕所。

后来,确实是,孩子说, 课间休息的时候不想尿尿,可是一上课就想尿,又不敢跟老师讲。

上幼儿园之后,孩子要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不愿意表达,害怕说话的孩子,很难融入这个集体。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很可能是因为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爸妈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上幼儿园后,渴了知道问老师要水喝,要小便了知道报告老师,这些基本的、表达自己需要的技能,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孩子认识世界、汲取知识、扩大眼界都要凭借语言进行。 一般来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喜欢与同伴、成人交流,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也很有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

那么,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1、让孩子“想说话,敢张口”

朋友的儿子已经4岁了,可说话还是有点结结巴巴。在家里,他要是要什么东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给他拿去。

遇到比较复杂的需求,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急得两手直比划,就是表达不出来。朋友看着他就着急, 想不明白他的嘴怎么这么笨!

想想也是,孩子平时在家只要嗯一声就能获得帮助,慢慢地让他失去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所以, 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让父母去猜想。

要避免代劳过多,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需求便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

2、创造机会,让孩子“乐于说”

长久以来,许多家长已将与孩子交流的任务交给了冰冷的玩具、电视或电脑,将为孩子说故事的乐趣交给了录音机……

我们要孩子面对各种无生命的“物”,却忘记孩子需要的是“人”的交流。

在许多成人的社交场合中,孩子往往被晾在一边。 他们没有讲话的外界要求,也就缺乏口语表达的内在要求。

我们大人可以加强和孩子之前的互动,能和孩子玩到一块去,就拿明星杜江来说,除了对孩子的各种哭闹都能用哄的方式来包容他外, 更多时候,自己还能和孩子一起玩,通过和孩子的相处来刺激孩子的语言能力。

家长对待孩子要耐心一点,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乐于说话,多说一点。

3、持续输出,让孩子“有话说”

表达能力好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大量、持续和未曾间断的输出。

孩子早些年说的话基本上就是看的绘本上的、你家里常说的。

换句话说,孩子早些年说出来的话,都是“背下来的”。他看得越多、消化得越多,积累在一起,才能输出来。

所以, 尽可能读各种不同风格的绘本, 无论是天马行空的,还是语言沉郁的,风格不限, 接触的越多越好。

同时使孩子有用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有丰富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验也是必需的,这样孩子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多带孩子接触外界,体验各种生活,感受与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环境或习惯、风俗等的不同, 让孩子自己去观察,鼓励孩子用语言与人沟通,让孩子多看、多说、多记。

4、语言 游戏 ,让孩子“说出乐趣”

除了刻意和孩子交流,其实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有一些锻炼语言的 游戏 ,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认真思考及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