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名著: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圣灵的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奥康纳生活在将近一百年前的美国,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无论是生活的年代、信仰,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属性,都和当今时代相距甚远。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是很难第一时间读懂这部只有八千多字的短篇小说的。

文章讲述的,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段小故事。第一次阅读完毕,我有点迷惑,没太明白小说想要表达的意思,故事没有打动我,但其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却总让我觉得有些背离常识。

既然对此没有基本的知识,还是先从背景知识的学习入手吧。

“圣灵的殿” 这个词汇来源于《哥林多前书6:19》,是 新约圣经 全书第7本书,也是使徒保罗为哥林多人所写的第二封书信,收录在 新约圣经 的 保罗书信 集当中,第一封先前的信已散失。

《哥林多前书》的主题是基督与十字架,是教会一切难处的解答。 这本著作写于公元的第一世纪,探讨了教会中属灵的与道德的许多难处,显示教会在一个堕落的异教社会中所面对的挑战。

关于“圣灵的殿”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最容易理解的大概意思被翻译成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

引申而言,就是“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唯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

了解了这个最关键的词语的背景,对于宗教层面上的认识便清晰了许多。

然后,我又去查询了作者奥康纳的背景知识。

弗兰纳里·奥康纳 (1925-1964),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萨瓦纳,毕业于佐治亚女子学院和依阿华大学,信仰天主教, 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评论家,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

这位只活了39年的南方作家, 其作品具有南方哥特式风格,并十分依仗区域背景和怪诞字符。奥康纳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罗马天主教信仰,并经常审视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我再次翻开小说,慢慢地重读了一遍。感觉上,之前的生涩和不解不再困扰,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越来越清晰。而南方哥特式小说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怪诞”,终于解释了第一次阅读带给我的“不适感”。

我们还是按照提问的方式,来解读这篇作品。

这篇小说叙述的视角相当特别,通过 “上帝视角” ,引领故事主要的脉络,但以12岁小女孩的 “限知视角” 出发,大量的心理描写, 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周围,反思与分析,把整篇小说“提了起来” 。

与普通的“限知视角”又有所不同,小女孩虽然主导了整篇文章的走向,但是从未出现过“我”,而是使用了“孩子”两个字,通篇仍然是“第三人称“。

好像从头到尾都有一个藏在文字后面的观察者,或者是摄影机,他捕捉到了故事里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再对准“孩子”的心灵,通过她解读出来。

在我之前的写作经历中,一直偏向于“限知视角”,特别是“第一人称”,用细节把所思所想清晰地表达出来,是我最喜欢的写作方式。

但是,从未用这样一种交织在一起的,既能“看见”事实,又能“看见”想法的写作方式。这或许也是第一次阅读让我觉得不太能接受的另外一个原因。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探讨了严肃的 宗教话题 ,在成年人(包括即将步入成年的年轻男孩和女孩)的世界里,宗教的意义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涉及真正的信仰,无论深浅,多少还是会影响人的内心;另一个层面则肤浅得多,只是一道标榜自己和社会道德的幕布,随时会被掀开,抛于脑后。

可是, 在孩子的眼里,是弄不懂这两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权重比例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反思、焦虑、愤怒,直至顿悟。

这样的对比,如果换成了某一个固定的视角,定然会难以兼顾,或者让小女孩的困惑同样困扰读者,或者弄不清楚小女孩为什么会如此“叛逆与怪诞“。这是我粗浅的对于两个视角穿插写作的理解。

我不确定在未来的写作中,会不会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能体会其高明,却不代表能真正掌握。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随着自己的知识积累、迭代与思考,而不断改变,对文学的阅读也是如此。学会欣赏,是迈出的第一步。

整篇小说一共有4个主要的时间段,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

首先 ,在苏珊和乔安妮刚刚来到的时候,小女孩的家人,包括借住在家里的教师柯比小姐,一起进餐。小女孩的母亲不知道要怎么安排两位远房外甥女的度假生活,小女孩看似帮忙,实际上很有些故意捉弄的意思,也清晰地凸显了她与众不同的、颇有些张狂的个性。

在这时,小女孩的母亲为了控制局面,把话题引到了“圣殿甲”和“圣殿乙”,苏珊和乔安妮继续讪笑,并以讥讽和轻率的口吻叙述了来自修女的教导。很显然,她们压根没有理解其深意,更缺乏起码的敬重与虔诚。她们的轻浮与缺乏教养,引起了小女孩母亲和柯比小姐的不快。

与此同时,小女孩却在心里反复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朦胧间她觉得, “自己是圣灵的殿,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让她感觉好像是有人送给她的一份礼物。” 至于说如何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份礼物,小女孩并不知道。

事实上,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理论必须建立在感性之后。 所以,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需要通过更加形象化的、更加有趣的故事来学习概念。宗教虽然渗透在生活细节中,却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对成长中的孩子。

“圣灵的殿 Temple of the Holy Spirit”这样几个词,即便不知道其具体意思,读起来也充满了神圣感,这应该便是让小女孩受到震动的最初始的原因。

其次 ,故事推进到了下一个场景,那就是同样不怎么聪明的温德尔和科里的到访。小女孩或许是刚好想到了这两个邻家男孩,而小女孩的母亲则是因为他们相对来说“安全”。

于是,4个少男少女见面了。不出所料,双方都被各自的样貌吸引,都施展出学到的知识来表现自己。但可怜的是,两兄弟的歌声中,没有对“耶稣”的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只是想博得少女们的青睐。

而两姐妹则更加糟糕,她们努力运用在修道院时学来的唱腔,“庄重”地演绎着圣歌,却没意识到自己压根没有神圣的态度。或许是教义的不同,两个少年连歌词都干脆无法理解,最后居然揣测,他们听到的是犹太人的歌。

冷眼旁观的小女孩无法忍受面前4个个顶个的愚蠢,她愤然离开,并拒绝与他们一同进餐。

很明显,她不是个宽厚的孩子,有些敏感,又找不到能解释自己愤怒的理由。或许潜意识里,她的心灵是纯洁的,是圣灵的殿。所以,便更加讨厌别人的装腔作势和因为肤浅而表现出来的对信仰的亵渎。

第三, 在这样一种令小女孩失望的气氛中,她拒绝了他们一起去集市的邀请,而独自留在在家中,虽然内心深处她还是渴望出去转转,毕竟她也不过是个孩子。

这样的决定,一方面让她满意,因为她坚持了原则,但另一方面也让她有些失落,所以她的脸上才会露出又暴躁又恍惚的神情。

接下来,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描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可以看出,她极具想象力,对自己有一种偏执的批判,这源于她的直率与敏锐,但很明显与这个社会的道德外衣有些冲突。所以,她才会有一种想要自我牺牲的悲壮情绪。

紧接着,两位表姐从集市上回来了,她们的交谈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平淡无奇,甚至庸俗不堪,但一句“我玩得挺开心,除了——那个东西。”立刻引起了小女孩的关注。

虽然她还年幼,可身边应该并不缺少对“性”和与之有关的事物无限好奇的大孩子。小女孩捕捉到了其中的讯息,便使出伎俩想探出事实真相。

果不其然,两个大些的女孩儿对兔子生小兔子很感兴趣,生育是“性”的结果,也是如她们这样的年轻女孩想知道的。交换的条件就是讲出那个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畸形人的故事。

接下来的大段描写看似平淡,却暗示了这个世道的残酷。

生来残疾,便是一种罪行,不但得不到正常的生活,还不得不靠向世人展示自己畸形的性 器 官而活着。围观的民众眼神静穆如画,男人们比在教堂里还庄重正经,女人们严肃端庄,嘴里说着“阿门”,心里却装着对畸形事物的好奇、变态的猎奇,或许还有鄙视、厌恶,以及高人一等的傲慢之心。

小女孩并没有弄明白所谓的男女集于一身是怎样一种畸形,对她来说,畸形人努力保持的最后一丝自尊才是令她震撼的。“我是圣灵的殿。”从畸形人嘴里说出的如此神圣的一句话,让小女孩反复回味,直到睡去。

最后, 到了次日下午,两个大女孩需要重返修道院了。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不但将她们送回,还进入礼拜堂,参加了祈祷仪式。

在这一部分里,仍然有很多小女孩的心理描写,从开始的混乱思绪,到向上帝忏悔,祈求宽恕,再到慢慢地沉静下来,感受到了祈祷的神圣,直到最后的仪式中,她突然想起的畸形人的话“我不反抗。他想让我生成这样。”

或许,小女孩突然便领悟到了,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贫穷、卑微,乃至丑陋,无论一个人的内心有对这世界多少的质疑、不满,乃至”心怀恶念“,在上帝眼里,都是他的臣民,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住着圣灵。

身为一个相当叛逆,对别人不那么友好,特立独行的人,小女孩的内心其实是痛苦的,她不理解周围人的“愚蠢“,她保持着刻薄与敌意,但她同时也感到惶惑,觉得自己有罪,对殉道便有一种痴迷的追求。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个”畸形人“,是个与俗世不相为谋的特殊者。

如今,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内,她开始理解“圣灵的殿“的意义,上帝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只要他的臣民内心虔诚,这便是真正的信仰。

在文章最后结尾时,她对于集市的被取缔感到失望,因为她的内心已经接受了圣意,即便自己或者他人并不完美,都值得尊重。可所谓的那些正人君子、道德卫士,为什么却做了相反的事情呢?

随着如圣体般的血红太阳落下,一道红色的线仍然悬在空中,那是不是追求信仰的艰难道路,是不是意味着真正的信仰之艰难与遥远?更多的理解还是留给读者吧。

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的内心独白相当精彩。

首先,她极度诚实,对身边的人或事从来都敢于表达最真实的想法。 虽然这些明显的不友好,让她显得出格、无礼,不讨人喜欢,但她完全不想掩饰。

在她拒绝与他人共进晚餐时,厨子说:“上帝会把你变成又聋又瞎,那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聪明了。”

小女孩却毫不犹豫地回应道:“那我也比某些人聪明。”

在她眼里,诚实比其它品格更加重要,她宁愿变得又聋又哑,也不想与其他人一样虚伪。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到,尤其是成年人。

其次,她很烦恼。烦恼自己的聪明,对世间万物所抱有的思考和批判态度,也烦恼周围人的愚蠢和从容接受世俗观念的“坦然“。 她不理解这些一门心思追求异性青睐的年轻男女们的庸俗,不理解他们怎么会对神圣的宗教没有任何领悟和敬仰。

但是,她还是苦恼,因为“骄傲“也是一种罪,是很难得到上帝宽恕的。因为骄傲,她便难以保持应有的礼貌,而且这种礼貌更有撒谎的含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罪。

所以,她才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甚至对死亡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就像那些忍受极度痛苦,却虔诚殉道的圣徒。在小女孩看来,这或许是赎罪最好、最壮烈,也最符合她个性的行为。

第三,她也非常喜欢反思,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相当敏感。 在探索信仰的道路上,周围的人,无论好坏,无论其行为端正或是虚伪、幼稚,都能引起小女孩的深思。

一句简单的“圣灵的殿“,在几次听到,从不同人嘴里说出,被不同人解释和使用,都让她思索。她的确非常聪明,非常坦诚,这些品质让她有超乎年龄的成熟,让她可以看清周围的真实或虚伪。

在这部小说里,最令我震惊的是对于人物的把控,儿童心理的描写一定要符合她的年龄特征,但又不能过于幼稚。

一个12岁的早熟的聪明女孩,她的心理把控难度可想而知。作者很显然对她既谨慎、又大胆。我在想,12岁时的作者本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孩呢?

写作,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构描写,真实的小说世界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刻板重述,虚构的小说世界又必须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缩影和投射,想要掌控这样的技艺谈何容易。

很多时候,我在下笔时会犹豫不决,就是对这种度的掌握还不够娴熟,既怕自己笔下的人物流于刻板,没有灵魂,又怕这个人物虚无缥缈,脱离了存在的价值。

这篇小说,在这些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感悟,阅读经典、细读经典,的确获益匪浅。

在我看来,小女孩的改变有两个明显的方面,而这两方面也是彼此影响,缺一不可的。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小女孩表现出来的个性相当犀利,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粗鲁。虽然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超出了她的年龄,但早熟只是让她更加锋芒毕露,更加苛刻和我行我素。

对于自己身边的人,一切好恶都表现在脸上,她从不隐藏真实的感受,也不在乎其他人的尴尬。

她公然嘲笑两位远房表姐的庸俗无知,不但拒绝与她们共进晚餐,一同去集市,更是直接了当地说:“我虽然没你们大,但我比你们聪明一百万倍。”

对于借住在家里的教师柯比小姐,她也同样毫不犹豫地捉弄,嘲笑她的追求者奇特姆先生,称呼他为“骗子“,还笑到失了体统,令对方尴尬。

在修道院,她拒绝了想拥抱她的修女,只是伸出了手,冷冷地皱着眉。这样一个女孩恐怕很难让其他人感到自在,受到其他人的喜爱。

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在她突然感悟到上帝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后,她整个人也变了。变得冷静、容忍和不再那么随心所欲。

于是,她接受了另一位修女的拥抱。当听说集市被取缔后,她也只是怅然若失,而不是立刻加以评论和指责。相反的,她眼望窗外,沉下心来,让自己真正开始变得成熟。

这些从狂妄到沉着,从挑剔到包容,从浮躁到安静的表现,所有的改变看起来相当巨大。那么,在这些行为变化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因呢?那便是另一个方面,也是更深层的变化,即对信仰的理解的升华。

通过畸形人事件,她不断反思,不断追问,不断在自己心中与自己对话,最终的顿悟让她豁然开朗。之前的矛盾心理和由此导致的行为上的过激和内疚不再困扰她,她终于接受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也更加敞开胸怀,用更高层的感悟来接受这个世界。

在我成长的一生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宗教的影响。即便是在天主教国家澳大利亚生活了超过十年,也从未有过昄依任何宗教的念头。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也没有特别关注过宗教话题,虽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的话题。

但是,摆脱开单纯宗教的局限,当看待信仰这个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是一名无神论者,但却拥有着坚定的信仰。

我始终认为在我的灵魂深处住着一位神明,它无所不在,告诉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这其实便是我的“圣灵之殿“。

这篇小说的作者奥康纳是一名天主教徒,她所生活的年代也是宗教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影响民众的年代,在小说中表达对信仰的理解和反思十分自然,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每个人。那么,通过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它,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

可是, 作者对于信仰的态度不是单纯的鼓吹,更不是盲目的崇拜,她展现给读者的是更加严肃和深刻的批判与思考。

通过一个12岁女孩的所思所想,更能够清晰地看到纯粹的、真诚的信仰与虚伪的、形而上学的信仰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便是这篇小说想要探讨的根本。

我们生活的年代瞬息万变,各种各样飞速发展的科技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我们则是被卷入其中,一刻不停旋转着。看看那些充斥在互联网中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及虽然表面上嗤之以鼻,但实际上深陷其中的每个人,这难道不也像是文章中那些虚伪的正人君子们一样吗?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信仰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从未改变。作为一名写作者,不局限在眼前能够看到的、听到的,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才会不同。

希望我能记住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多一些思考,那便心安了。

我很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失望!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习惯于独来独往,不过我想,凡是孩子,大多还是期望偶尔有个差不多年龄的玩伴吧。更何况,这一次一下子来了两个,一对姐妹,也是我的远房表亲,对她们抱有一点期待,应该不算是幼稚吧。

可是,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无法忍受。她们已经14岁,生活在修道院中,居然会浑身乱颤着大笑,还称呼彼此什么圣殿甲和圣殿乙。

从进门到现在,她们给自己换上了短裙子和花衬衫,涂抹了口红,踩着高跟鞋,始终在镜子前面扭来扭去,似乎从未见过比自己两条大腿更值得欣赏的东西了。

我叹了口气,只想从这屋子里消失。难怪妈妈说她们不够聪明,不能去普通中学,只能被送去修道院。依我看,她们岂止是不够聪明,简直就是百分百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