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国时期,父子不同姓?

比方说,秦始皇姓赢,他爹姓异,他爷爷姓赵,他一个儿子姓扶,另一个儿子姓胡。

首先,你的问题就不正确。秦的祖先名大费,帝舜赐姓嬴氏,以后历代秦国公室都姓赢。始皇帝嬴政;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后改名子楚);始皇祖父(秦孝文王)嬴柱。
至于扶苏,胡亥,这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对人多直呼其名而不在前面加上姓氏,他们都是姓嬴。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 中国姓氏文化
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参考资料:史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3
战国时期有父子不同姓的,但是不是您上面说的那些,扶苏和胡亥都是名,不是姓。
不能跟随父姓一方面是因为出生地点,比如秦始皇嬴政就因为生在赵国叫赵政。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庶出(就是妾室生的孩子)只能随母亲的姓,比如司马穰苣本来是齐国田氏贵族,就是因为庶出一度没有姓氏,后来做了大司马才以官职为姓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03
始皇帝的老爹也姓赢,叫赢异人。
秦国国君基本上都是赢姓一脉相传。
当然,
战国时往往父子不同姓。

因为那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迁徙和从业,
今天是赵国人明天就能迁到楚国去,今天是商人明天放下秤砣抄起锄头就是农民了。
所以那个年代里家、姓的概念还相当的模糊啊。
直到后来始皇帝皇权专制建立后,
定户籍、定职业,百姓丧失了自由迁徙和从业的权力后,
姓氏的概念才得以巩固。
第3个回答  2010-11-03
秦始皇他爹叫嬴异人,儿子叫赢扶苏和赢胡亥,只是把姓省略了叫而已。嬴政,如果省略姓就一个字政了,叫着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