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说苑》刘向 文言文 翻译

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已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至。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敬妖孽者.天所以誓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说苑》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2. 刘向,师旷劝子文言文

典故: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国的平公(皇上)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年青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照明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3. 翻译古文刘向的说苑建本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

(子思说:“学习才能有长进的,刀要才能使其锋利,我竟曾试过独自一个人思考问题,但不如通过学习掌握的快;我曾试过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但不如站在高处看的广阔。

所以顺着风大喊,声音不用很大但却能使很多人听见;登上小山挥舞手臂,手臂没有变长但是能让远处的人看见。所以鱼要在水中游弋,鸟要乘风才能飞翔,草木要合适的时候才能生长生长。”

) 这句话跟荀子的《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於物也。”

一段有相似之处。

4. 刘向,师旷劝子文言文

典故: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国的平公(皇上)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年青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照明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5. 求文档: l刘向整理的文言文【唐唯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 文言文翻译 选自刘向《新序》

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晋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回避。”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