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对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的举措加以分析说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09
经济常识分析说明题专项训练

1、读图并运用经济回答:

材料一:

2009年我国居民家庭年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

人数

注:幸福感的拥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和生存状况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主观确认。

摘自CCTV《2010年中国人幸福感调查报告》

材料二: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4分)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条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途径并分析说明理由。(7分)

(1)感到“不幸福”的年收入群体既包括2万以下的家庭,也包括10万以上的家庭;)对幸福感受“一般”的家庭比例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减少;感受到“幸福”的家庭比例随着年收入的提高而增多, 10万以上年收入家庭感受“幸福”的比例最高(或者2万以下年收入家庭感受“不幸福”的比例最高)。

(2)

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10万以上年收入家庭感受“幸福”的比例最高,而2万以下年收入家庭感受“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说明对幸福的感受和家庭收入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前提。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的满分是4分,其他角度的满分是3分)

其他角度示例:

②改善居民家庭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就业不仅是劳动者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2分的答案示例:

感到“不幸福”的年收入群体既包括2万以下的家庭,也包括10万以上的家庭说明收入不是和“幸福感”相关的唯一因素,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

2、2010年11月20日,面对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状况,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健全价格监管法规等16项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请运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相关经济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8分)

(2)蔬菜供应不足,引起菜价上涨,会造成“菜贵伤民”,但蔬菜供应过多,价格下降,也会造成“菜贱伤农”。请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并对解决“菜贵伤民”和“菜贵伤农”问题,提出建议。(6分)

(1)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需要国家宏观调控。(2分)

① 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市场价格,说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分)

②通知要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反映了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财政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

③通知要求健全价格监管法规,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2分)

3、材料一:

注:2011年为预算支出 注: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为40%,国际公认

的警戒线为17%-18%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

(2)请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现实意义?(6分)

(1)图1反映了2006-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加;图2反映了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其中2007年至2008年增幅最大,我国粮食库存比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由于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5分)

(2)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持续增加,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2分)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有利于保障粮食市场的供应,缓解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胀压力,稳定我国消费品市场价格总水平;有利于消除市场对粮食供应不足和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的恐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