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罗维试图以本片让成龙取代李小龙,45万票房宣布失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1972年3月22日,由罗维执导、倪匡编剧,李小龙从美国返港后所拍摄的第二部功夫片《精武门》在港上映,结果再度引发强烈轰动!该片不仅以500多万港币票房刷新了《唐山大兄》创下的香港本土最高票房纪录,后来还在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引起极大反响,而对于导演罗维来说,《精武门》的成功,也成就了他导演生涯中的最光彩时刻。

在李小龙去世之后,罗维想再捧出另一位武打明星,在经过与制片经理陈自强(后成为成龙的长期经纪人)的反复讨论后,决定与武师出身的成龙签约。

彼时的成龙虽已在朱牧导演的《顶天立地》、魏海峰导演的《广东小老虎》当中担纲过男一号, 但由于前者只有惨淡的10万票房,而后者拍峻后又一直迟迟无法公映,令成龙自觉成名无望,一度想与电影圈和演员职业一刀两断。于是,心灰意冷的他飞回了澳洲父母身边,跑到餐厅做起了调酒师。

直到1976年的某一天,陈自强向成龙好友秦祥林要了他的电话,并邀请他加入罗维的电影公司出任男一号, 才重新燃起成龙对电影事业的希望和斗志。

同年,罗维为成龙打造了耗时4月,于台湾取景拍摄的电影《新精武门》,并将其艺名由“陈元龙”改为日后蜚声国际的“成龙”,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他希望借助《精武门》的余威,将成龙打造成能够取代李小龙的人。

《新精武门》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陈真牺牲之后,精武门的小师妹小丽(苗可秀)一行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杀 ,因此远赴台湾,并在当地结识了成龙饰演的小偷阿龙,小丽和外公认为他心地善良、天资不俗,于是将其培养成陈真的接班人,后在日本人的激怒下,阿龙发奋学武,终将日本人击败,使得“精武精神”得以延续。

当时,罗维对这部《新精武门》信心十足、寄予厚望,影片不仅起用了苗可秀、韩英杰等《精武门》中的原班人马,还请来陈星、郑秀秀、蒋金等人联袂助阵,试图再创“精武门”之辉煌 ! 然而影片上映后,票房却仅收45.6万港币, 这一成绩与票房突破500万的《精武门》比起来,可谓是距之迢迢。

那这部号称是《精武门》“正宗续集”的《新精武门》,为何会遭遇滑铁卢呢?

其实,1972年的《精武门》虽署名“导演罗维”,但实际上李小龙却享有更多的控制及发言权——1971年在拍《唐山大兄》时,李小龙与罗维的合作就已经很不愉快,李小龙在片场一向不服导演调度,常喜欢提出自己的意见,恰好罗维也是个脾气火爆的性情中人,于是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也到了“火星撞地球”的地步, 但李小龙凭借自己强大的卖座号召力,还是从嘉禾高层手中争取到了更大的权力。 所以《精武门》的成功,归根究底还是基于李小龙自身的演出魅力和功夫造诣,只可惜罗维没有看清这一点,所以后来他的《新精武门》一易角,便势必失败(更何况成龙根本就不像李小龙)。

当时的罗维虽已是闯荡电影圈多年的资深名导,但其思维守旧,只会跟风,更不懂得如何根据成龙的特点对他进行量身包装,就拿这部《新精武门》来说,影片里的场景、人物打斗,包括最后的道场决战、阿龙牺牲等等情节,都在复制《精武门》,在李小龙这座高山面前,观众又怎会买这部《新精武门》的账呢?

因此,成龙后来在罗维公司所拍摄的《少林木人巷》、《风雨双流星》、《蛇鹤八步》等十多部电影,都没能令他引起太大关注,直到后来被慧眼识珠的吴思远和袁和平“外借”拍谐趣功夫片《蛇形刁手》和《醉拳》,才真正让成龙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并一举走红。

相信在成龙粉丝心中,罗维并不是一个讨喜的人,当年虽然他对成龙做到了“知人”但却并没有做到“善用”,而1979年,他通过动用打手绑架转投嘉禾的成龙为他拍《醒拳》,更是成为了罗维的“黑 历史 ”,直到几个月后两人闹到对簿公堂,才正式解除了合作关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罗维对成龙还是有很深的恩情,当年,正是他以《新精武门》挽救了成龙的演员职业生涯,给他提供了一个舞台供更多伯乐发掘,而成龙的导演处女作《笑拳怪招》也是在罗维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完成,只能说罗维的才识有限,才造成了很多爱将纷纷离他而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