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百日行动派—学习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感恩遇见这次的学习,感谢新东方老师的指导,感谢小伙伴的点赞鼓励。虽然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会在未来之路坚持继续学习。

说来也巧,我是无意间进入这个活动的,看到“百日”、“行动”、“父母成长”关键字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其实在进入这个活动前,我都不知道新东方也有家庭教育这块,以为只有新东方英语, 再一次证明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 。我是喜欢学习的,喜欢读书的,只是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力比较低,读书了也有很多理解不透。加入后发现这个活动真的很赞,所选的书都是父母成长和育儿的,简直太棒了。而且还有考试在群里分享和督促打卡,还有小伙伴一起加油,还有礼品,诱惑力十足。我是3.21加入的,加入的是10班,那时班群里只有10个小伙伴,现在已经有210+个人了。每一个人背后是一个家庭,收益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那时因为疫情,娃还在老家。我想,既然有这个学习的机会,我要加油坚持学习。第一天把前面两本书都听了,认真地做了笔记。给自己点个赞。这23本书是我30年来接触过的最多的书了。30岁开始读书,不晚,这是一个好开始。

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到底,就要认真的学习。每天学习打卡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真心佩服那些积分那么高的人怎么做到的,他们真的比我努力。其实以前没使用过小打卡,后面发现优秀的人的打卡圈都不少,且善于思考。 优秀的人都在学习,你有什么理由要懒惰呢? 刚开始在圈子里互动比较少,只是把笔记拍照打卡了,后面发现,获得别人的点赞是件开心的事情,然后我也去给别人点赞、评论。第51天分水岭的时候,我的打卡居然被老师置顶了,内心有一种喜悦感,比买到五折的好东西还开心。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用导图的方式去记录,结果被认可了,所以我很开心,有一种被看见的成就感。 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体验会被潜意识记录下来,如果潜意识体会到的是喜悦、快乐,那潜意识就会驱动你去做更多这样的事情,然后良性循环就开始了,你的自发性就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同样,如果你第一次做事时体验到的是羞耻,悲伤的感觉,那潜意识就会自动逃避和压抑,然后越逃避就越没有机会练习做好,越做不好就越没自信,恶性循环就产生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确实需要多给予别人正面的肯定,不管是伴侣,父母,孩子,还是同事,陌生人,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即使是对一件小事的赞美,我们都要表达出来。比如“谢谢你帮助我开门,你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真诚地表达你的赞美,让对方接收到你的爱。记住,赞美一定会使我们变得更好。 把一个人变得更好之前不要把他变得更糟。最后一次置顶居然是我为自己拉票。对,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和认可,这会增加我的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通过多做事,并且做成功,然后让别人给你点赞、认可,特别是重要的人的认可,这样就会增加你的自信心。

解琪老师以音频+思维导图+文稿的方式进行了23本育儿育己书籍的学习。从选书和讲书的顺序,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整体23本书,我觉得主题是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 教育的终点就是孩子真正的独立 。在充足的心理营养滋养下,孩子这个种子终究会 盛开生命的五朵金花,即独立自主,爱的能力,安全感,价值观,与别人链接。这样的孩子的人生会很绽放。 我自己理解整个学习是包括3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个人成长,第二大部分是如何做父母,第三大部分是如何教育孩子。解琪老师在讲的时候是拆开来讲的,这样更能让我们一边成长自己,一边教育孩子,更能让我们多多思考育儿与育己的关系。

第一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第一本书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从接纳这个点入手,先让我们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纳伴侣,孩子和他人。 做到接纳才能有好的亲子关系,有好的关系才能进行教育,不然都是白搭。 接纳是幸福的开始,是改变的开始。第一本书的接纳也说明了父母成长的重要性,是育儿之路成长自己的第一步。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代替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 做父母的一定要成长自己,育儿先育己。在 《了不起的我》 一书中,老师用“骑象人”的隐喻比喻了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也给我们指明了改变潜意识的方式, 识别行为背后的限制性信念,然后用小步慢走,改变环境场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改变自我的旧的模式 。书中还讲解了自我改变时遇到的绊脚石以及解决之道。我们经常为自己停留在舒适区找理由,总是以成果为目进行改变而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并且认为改变一定是快乐的。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 成长没有捷径,需要用心,需要用力,需要坚持,我们会经历结束、迷茫、重生的阶段 。女性作为孩子的妈妈,背负着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女性在职场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在 《理性的抉择》 告诉我们女性其实在职场上有高的人际感度、适当的抗压、自信水平的优点,也说了一些帮助女性职场成长的技巧,是职场妈妈的职场成长之书。在人生长河中那么多压力,怎么办?这在 《内在疗愈》 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它告诉我们当心理生病时如何治愈自己,如何处理那么多外界的压力,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着。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第一关系,是一个家的定海神针 。 《亲密伴侣》 给我们揪出了阻碍亲密关系的怪兽,即投射性认同,角色的变化,权力争斗以及家族谱系。夫妻关系是需要经营的, 在一段关系里面,我们都要是独立的人,不要对对方有期待,当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要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真诚地表达我们的请求 。夫妻之间如果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一定是某一方的安全感严重不足。夫妻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其中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多听少问,不打断,不评判,要同理,要共情。不要在情绪中做沟通,因为那样达不到效果,处在情绪中的你容易以指责式的方式开头,然后沟通就崩溃了。 一定要给对方好的感受,对方才会愿意和你沟通。 另外,关系中不要带着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可以学习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看看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用请求的方式表达出来,你可以表达你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对方做不做都没关系,你只管表达,你是自己需求的负责人。

第二大部分关于做父母, 《园丁与木匠》 告诉我们,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我们要做园丁,做孩子的示范者、引导者、守护者以及师傅。 成长的主角是孩子,父母能做的是提供环境,阳光就是父母的爱,土壤就是家庭的氛围、水就是父母的语言。 提供爱、温馨的家庭环境,正向的语言,那孩子就会长得好。同样在 《孩子是个哲学家》 中,作者说 我们要虚心请教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习 ,学习孩子待人交往的真诚坦荡,学习孩子大方地表达自己的爱,学习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另外,针对如何做好父母, 《父母的格局》 向我们介绍了做父母的四大智慧,即做理解孩子父母、还给孩子选择、给孩子时间、放孩子独立。关于爸爸的育儿,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揭示了爸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爸爸在育儿中发挥作用。确实, 爸爸的一句肯定和赞美抵妈妈的五十句 。我们要做 《让孩子心悦诚服》 的父母,做少操心,更权威的父母,管理好父母自己的情绪,做发现孩子优点的伯乐,高效地帮助孩子学习。我们要做 《终身成长》 的父母,用成长型的思维看待自己,看待孩子的成长。看待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学会拔高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把时间纬度加上,学会升维,我们就不会被现实的问题迷惑。 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 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他并不属于我们,我们要让他独立,让他走得比我们更远。

第三大部分关于教孩子,整体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原则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关于孩子成长中各种教育的实际操作的。第一部分中 《爱、金钱和孩子》 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育儿重点不同,也指明了咱们中国父母育儿观的选择。那面对如此多的育儿选择。 《养育的选择》 为我们指明了育儿的三大原则, 即无条件地接纳感受,有规则地接受行为,给孩子提供持续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诚恳具体的表扬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快乐和教育,在养育中要用科学的思维分析和处理孩子的乱发脾气、竞争意识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父母.挑战》 为我们明确了孩子偏差行为背后的四大动机:求关注、争夺权力、惩罚报复、自暴自弃。 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有正向动机 ,父母要识别出来,然后才能引导,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不要让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说》 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主动和我们合作。 父母的语言具有渗透性,父母要说正向的语言 , 达到一定量的正向输入就会形成孩子积极的信念系统 。多给予孩子有效的赞赏,比如:“我注意到你自己学会穿裤子了,这次只用了3分钟,比上次有进步,给你点赞”。 丰富孩子的内在,内在拥有,外在成为。《游戏力》 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游戏力育儿的方法,通过游戏力可以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远离孤独;培养孩子自信和情绪恢复力。在开展游戏力育儿时父母要善于观察、跟随孩子的节奏、善于引导,同时 也可以用游戏力为自己续杯加油 。第二部分中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为父母指明了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父母要如何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大脑力,学习力,科学力,思考力以及软实力,这才是未来人才所需。未来需要一个 会探索,懂观察,会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提炼的学习型人才 。 《儿童时间管理全书》 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好时间更是自控力,专注力和规划力品质的培养。 《朋友还是敌人》 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观察孩子的社交行为并适当时刻给予恰当的指导,做好社交示范榜样,给予孩子社交的模范,让孩子收割友谊。 《从尿布到约会》 让父母学习如何对孩子分阶段地进行性教育。 《解码青春期》 是关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的。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尊重教育,父母要转变身份才能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教出乐观的孩子》 告诉父母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孩子的路很长需要自己走,父母不可能陪着孩子一生,需要 让孩子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跌倒了再站起来勇敢继续前进。

23本书,如果真正做到内化和融会贯通,那我想,育儿中遇到的80%问题都可以解了,当然, 从知道到做到,并且做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有信心么?

“连带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来的。

所谓连带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从“正式”学习的经验或知识中所学到的只是一部分,其中还有一部分同时产生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这种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大的教育影响。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Thesimulationheuristic)”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

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即“狗电击”实验。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无助感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实无望,深度自我怀疑。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正来源于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原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投射性认同”概念是由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1946年提出的。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把自己认为的或是感受到的情感(存在于A身上)投射到另一个人(B)身上去,这另一个人(B)接受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之下,真的会变成投射的人(A)认为的那个样子,那个投射的人(A)在被投射的人(B)身上找到他投射的内容后,再认同回去,于是就证实了他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内容是存在的。

一个投射性认同要成功,起码得三步:

第一步:一个人把自己无法忍受的这个东西扔给别人,投出去;

第二步:接收到这个人投射的另外一个人,被迫按投射者所期待的、所熟悉的那模式来跟他互动;

第三步:投射者再认领回来,并确认。

强迫性重复,是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观察他自己的孩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于1885年提出来,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提出了大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自动化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如同大象,而控制化系统是大象背上的骑象人。

理性思维—骑象人

感性思维—大象

孩子就像一个空了的杯子,不断地需要往里蓄水,而倒水的人,就是建立良好依附关系的那些人。你们的爱就像雨露一样滋养着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充满信心的去挑战未知的世界。

“缺乏父爱综合症”是由于父爱缺失,也即因父母离异、父亲长年不在家或者固然在家中但是极少关注孩子,致使他缺乏父爱而带来的一种分离性焦虑。

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谁的课题谁就承担责任,不能过度地承担起本该由他人担负的责任,甚至想为他人的整个人生负责。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