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君主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文化达人们,小弟跪求对古代皇帝,尤其有作为的皇帝的文言文描述,

一般史书的皇帝的赞都是集中体现皇帝的功绩和史臣对此的评论的,但是无不知道你是不是要具体的事例,如果是的话,那就不能仅仅看论赞了……要自己看本纪……推荐你几个本纪……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这个论赞的确写得不错,虽然我对朱棣本人有微词)

举个例子,这是汉文帝的赞(《汉书·卷四》):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这个是刘宋的武帝,《宋书·卷三》(这个是宋齐梁陈的宋,不是南宋北宋的宋)

史臣曰:汉氏载祀四百,比胙隆周,虽复四海横溃,而民系刘氏,惵惵黔首,未有迁奉之心。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及魏室衰孤,怨非结下。晋籍宰辅之柄,因皇族之微,世擅重权,用基王业。至于宋祖受命,义越前模。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自斯以后,晋道弥昏,道子开其祸端,元显成其末衅,桓玄藉运乘时,加以先父之业,因基革命,人无异心。高祖地非桓、文,众无一旅,曾不浃旬,夷凶翦暴,祀晋配天,不失旧物,诛内清外,功格区宇。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咸熙之末。所以恭皇高逊,殆均释负。若夫乐推所归,讴歌所集,魏、晋采其名,高祖收其实矣。盛哉!

2. 【求:有关带“君”的文言文,不是古诗,就是解释介绍“君子”

荀子-君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此之谓也.。

3. 【形容一位君主不贤明不值得追随的,这样的古文语句有么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者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暴(pu):同“曝”,晒.③弈:围棋.(4)数:技术,技巧.⑤鸿鹄(hu):天鹅.(6)缴(zhuo):系在箭上的 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迷惑、蒙蔽大王的人就去了大王的身边,我怎能使大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选自《孟子》。

4. 求形容君王的意识深远程度 决定国势大局发展此类意思的古文或名人名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

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身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思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骄上欺下,岂可久长?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

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

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共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进炭。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失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随口毁誉,浮石沉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主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兵权者,是三军之司令,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军国之弊有五害焉。

一曰结党相连,毁赞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知人之道有七焉。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谓之仁将,……见贤如不及,从谏若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谓之大将。

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惊,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将有五善四欲。

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善将者,其刚不。

5. 用文言文中形容皇帝缺点和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形容皇帝的词有这些:

一、辟bì

“辟”字的义项很多,但其中有一个解为“君主”。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皇王,指周武王;维,句中语气词;辟,君主)“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张衡传》中的“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就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的意思。

二、策cè

“策”字有一个意思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朝廷或皇上记录功勋的书很多)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由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了“帝王对臣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策亮为丞相:授予诸葛亮丞相的职位。)

三、宸chén

“宸”字其中有个意思是“帝王住的地方,宫殿”。如王勃的《九成宫颂》:“宸扉既辟。”(皇宫的大门已经打开)也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如“登宸”“宸旨”“宸舆”等等。《林黛玉进贾府》中“又有‘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就是“皇帝”的意思。(万几,万机,就是万事;宸翰,皇帝的墨迹、书法;宝,皇帝的玉玺)

四、敕chì

“敕”字有个义项是“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如《宋书·谢弘微传》:“书皆是太祖手敕。”(手敕,亲手写的诏书)看《红楼梦》,你就会看到“敕造”等字样,就是“皇帝下令建造”之意。白居易的《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就是“皇帝的命令、诏书”之意。

五、觐jìn

“觐”字其一义项是“朝见帝王”。如《毂梁传·僖公五年》:“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微,衰弱;享,进献;觐,朝见帝王)《谭嗣同》“乃扶病入觐”中的“觐”就是“朝见皇帝”的意思。

六、冕miǎn

“冕”字其一义项是特指“帝王的礼帽”。如《汉书·东方朔传》:“冕而前旒。”(旒liú,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从这个意思引申出了今天的“加冕”。

6. 谁知道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描写士的文言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文章主要出自诸子(如《孟子》、《庄子》),史书(如《战国策》、《国语》)及楚辞(以屈原、宋玉的文章为主), 我找了10篇较为经典的,对您看有没有帮助 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非攻(《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渔父(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对楚王问(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7. 文言文中表示帝王继位的词有哪些

践祚 [ jiàn zuò ];指即位,登基。出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践极 [ jiàn jí ];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登极;即位。

践位 [ jiàn wèi ];践位是一个词语,解释是登基;即位,出自《管子·小问》。

登基 [ dēng jī ];登基又称即位,即皇帝即位。 新皇帝继位,纪年改元,以示万象一新。

即位 [ jí wèi ];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见《左传·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位 [ jì wèi ];继位,读作jì wèi,汉语词语,是指继承王位或帝位。

面南背北 [ miàn nán bèi běi ];指登基当皇帝。封建社会帝王面南朝北设座,故称。相声《连升三级》:“既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将来我要是面南背北之时,这人对我有很大的用处啊。”

帝王

(汉语词汇)

编辑

帝王(dì wáng):是皇帝和各种君王的统称。

“帝”与“王”,在周之前,字义相近;自秦始皇开始,藩国或附属国的君主称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等)。天无二日,理论上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自称为‘朕’),而有多个王。对华夏正统而言,不承认世上任何其他皇帝。但天朝正统衰落时,中国本土会出现多个皇帝并存的情况。但是他们会互相不承认。当一方臣服于另一方时,就得改称“王”。

8. 描写“日日盼君归”的古文有哪些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出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归期实在难以说准,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盛满秋池。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译文: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3、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王昌龄《闺怨》。

译文:闺中 *** 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出自:唐·李白《春思》。

译文: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出自:魏晋·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译文: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9. 描写日日盼君归的古文

李清照的诗词: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即便相距千里,思念之情也无丝毫减损,即便人已去事已非,即便是人鬼殊途。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