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孩子养废的家庭都有哪些共同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所有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包括我们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人,也觉得自己的孙子外孙子,孙女,外孙女总比别人家的孩子要优秀。

第二个因素是所有的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确实显得比较可爱,慢慢的长大了,他的很多的缺点也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开始越来越发现这孩子没有那么优秀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孩子的发展跟我们的期望有了偏差,有了距离,所以我们不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喜欢他。

第四个因素其实是人的本能,就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啊,最小的时候我们做老人的也好,做父母的也好,都比较喜欢。总是想把孩子当一个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面。

但我们很少见到对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依然能够像对待刚出生的孩子那样。

那么从问题的根源上来分析,是不是父母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不优秀了呢?

这句话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观察一下身边很多的家庭,家庭教育是不合格的,我们很多父母生了孩子,但并没有好好的教育他,我们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去耐心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即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也是批评指责,埋怨,做得最好的可能就是能够用较多的时间陪着孩子写作业。

还有一些,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农村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把孩子生下来交给了老人来管理,然后夫妻两人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现在这也成了一个非常普遍而严重的社会现象。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育,这是我们目前的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我们很多父母可能会找出一大堆理由为自己开脱,说自己没有时间啊,没有精力呀,还得要挣钱,还得养家糊口啊,等等等等很多的理由。但是养育孩子,可能夫妻两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希望作为父母者,还是要慎重对待。

第2个回答  2022-10-31
那些把孩子养废了,家庭都有哪些共同点?
我认为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不让孩子受苦受累。给孩子尽可能的很好的条件,比如资金方面经济方面,所以孩子们没有更多的动力自己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
孩子需要什么,比如创业比如需要资金,那么大人是无条件的拿出钱来给孩子们用,填补无底洞。这样就造成孩子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资金。平时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而且平时的衣服鞋穿衣都是用的比较高档的商品。孩子需要什么都是可以随手而得,所以孩子就没有更多的动力,更多的压力变为动力。造成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差,最终把孩子养废。
大人爱护孩子,但是给他们的方法应该是要讲究的,不能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的意愿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是欠缺的,也有些不对的,所以大人应该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过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您点赞,加关注,谢谢。
第3个回答  2022-10-31
我认为把孩子养废的家庭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另一个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并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错误的行为。人类的大脑进化过程经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中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创新,哲学,艺术等,是推动人类开启文明的动力。
可是15岁以内的小朋友,其理智脑基本还没有发育完成,人类的理智脑的前额叶在15岁到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长,这个时候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而在15岁之前,小朋友学习新认知,靠的主要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学习新知,与人交往的基础。父母纵容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长辈纵容孩子犯错,不以为然,结果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但是,社会不是你家,法律也不讲究亲情,总有一天当你触碰了底线,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父母照顾孩子太周到,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
许多父母因为疼爱孩子,不愿意让他们吃一点苦,就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而且,孩子因为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心理也是非常脆弱的,受不了一点点打击。把孩子养废的共同点就是,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一三五小吵,二四六大吵,甚至大打出手,对教导孩子没耐心,不骂即打,孩子不废才怪。
1、父亲的缺席是重要原因母亲在家庭中都是扮演慈祥和蔼的角色,父亲虽然相对来说比较严肃,但是对于孩子在人生方向的指引的作用,是母亲替代不了的。父母学历很高的高才生,但是由于两个人很早就离婚,孩子也一直跟着母亲,父亲只偶尔见见孩子,带孩子出去玩耍,平时基本没什么交流。这样一来,父亲在孩子的童年生活里大部分都是缺席的状态。妈妈给不了孩子作为父亲独有的威严,慢慢的就变得不听话,和母亲也越来越疏远。

2、没能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父母都有高学历其实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一来,比普通父母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二来,当孩子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帮忙引导和解决。可是,弊端也是有的。比如,给孩子灌输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压力,不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压力过大。这些都是的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22-10-31
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父母就想尽一切办法的去培养他,希望他能够成龙成凤,能够成为国之栋梁。家里孩子成才了,那也是给祖宗争光,父母出门在外,不自觉的腰杆都硬了起来。
(1)走过小区的路口,都会听到旁人在那里窃窃私语:“人家的孩子那可有着大出息”。但是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让他们有着辉煌的未来,就必须从小立规矩,养成好习惯。
(2)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家庭中不光有着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的存在,而这种隔辈亲会成为溺爱孩子的因素,甚至毁掉孩子的未来。尤其是当自家孩子出现了以下这些特征时,父母们千万要警惕了,很大程度上他们会被“养废”,成为一个不孝顺的人!一、自私的孩子,长成“蛀虫”只会“啃老”俗话说溺爱是毁掉孩子的一个“杀手”,这话一点不假。
(3)

疼爱孙子是爷爷奶奶的特性,但是爱也得有底线,不能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事就放任去做,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他们非常自私自利,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在朋友的婚宴上一个奶奶带着孙子一起去,菜陆陆续续的上来了,大家都还没有动筷子,孩子已经伸出手去乱抓。

(4)在整个用餐的过程中别人都安安静静的吃饭,孩子却大声喧哗,一会要吃这个,一会要吃那个,并且指挥着让奶奶给他夹。

这样的孩子,别人看在眼里会一直摇头,感觉真是被养废了。因为他过于太自私,这样的自私自利,只会成为“蛀虫”,长大以后也只是会“啃老”,自然也难成大事。二、不知道尊重孝顺长辈,这样的孩子到了社会也是“害虫”家人在照顾孩子的这件事情上,那可是亲力亲为。夏天孩子睡觉,爷爷奶奶在一旁用手摇扇帮他们驱蚊子防暑降温。到了冬日里,也早早的给孩子铺好被窝,生怕他们冻着。
(5)长辈对孙子的关爱,他们没有一点含糊,都是主动去给予的。

但是在溺爱下,孩子不懂得感恩,反而对爷爷奶奶动辄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这种现象出现在家庭中,那是非常不好的,也是一个不孝顺的表现。在全世界孝顺老人是美德,从小要教会孩子尊重长辈,如果他们心里没有对长辈的爱,就会无所畏惧,那么到了社会上终究也会成为一个人见人厌的害虫。

(6)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爱他就要教会他如何做人,引导孩子帮助家长去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要身体力行的给孩子做好榜样,尊敬老人,孝顺长辈,让爱在家庭中延续,让孩子继承孝顺老人的接力棒。在孩子幼年时期就给他们种下孝顺的种子,那未来肯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三、凶残暴躁,用语言威胁家长的孩子,对社会也是一种威胁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之所以对父母说话狠毒,甚至语言坚定的说出一些威胁的话语,这种凶残是日常生活中惯出来的。

(7)孩子们虽然小,但是他也懂得看人脸色行事,当他第一次说凶残的话,而父母一笑了之,他就会得寸进尺。没有惩罚,永远不知道自己错了,而父母不断的满足他的需求,就是暗示他只要足够凶,足够厉害,就能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在商场里有小孩哭着闹着要玩具,但是得到妈妈的拒绝后,却气哼哼的说:“你不给我买,我就打死你”。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没有真实的了解打死一个人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而大人也不会告诉孩子,死这件事情是非常严重的,也是非常冷酷的。
(8)这种凶残的本性除了家人的溺爱之外,其实孩子也是从父辈身上学来的。当自己的爸爸妈妈跟他的父母顶撞时,孩子看在眼中,当他自己不听话,父母打他时,他也会记在心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就养成了他们这种凶残的本性,把父辈经历过的,自己也继承了下去。

这种凶残非常影响家庭的和睦,那么孩子如果这样的话该怎么去改变他呢?其实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做起,不要把“我打死你”这几个字挂在嘴边。
(9)当父母改变了自己的说话方式,下次孩子再犯时,就可以严厉的拒绝和批评他,并且适当的使用惩罚的方式。同时还要让他理解死意味着什么,如果真正有一天家人都死去后,这个世界上就再没有爱他的人了。

父母每天忙于工作,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因此忽略了育儿理念,尤其是把孩子交付给爷爷奶奶带的,让长辈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不正之风。不过现在纠正还不晚,孩子还小,家长从自己做起,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变孩子,用自己满怀的爱去感化他,才能让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5个回答  2022-10-31
把孩子养废了,家庭共同点应该有下面这三点
第一个,女强男弱型。妈妈太强势,要强,说一不二,往往左右家庭决策的走向。爸爸处于从属地位,为命是存。不是说爸爸的做法不好,可能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但物极必反,一味退让有可能毁掉整个家庭,更别说孩子的未来。

自古以来,家庭之主就应该男人来做,我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意思。这是由天性决定的,是大自然的规律,通常说,女性是感性的动物,男性是理性的动物。很多事情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女强人的家庭往往多是不幸福的,因为很多时候女强人也需要温存,也需要依靠,只是那个依靠的强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继而因感情所困,不能自拔。男弱女强的家庭基础本来也就是脆弱的,一味强势的女性与心有不甘的男性或者是那种隐忍的男性,终究会是个情感破裂的爆发点。

这样的家庭组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强势的妈妈带领这个家庭走向强势,走向感性的极端,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是唯唯诺诺,是小心翼翼,是压抑,是无处发泄。

第二个,盲目攀比型。这种家庭氛围会大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在我小时候,老妈看到电视上有与我相仿年纪的孩子在舞台上唱歌或者跳舞,她总会说,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能上台表演。

这种问题我纠结了好多年,后来才明白,人家孩子之所以能上台,首先是有那种上台的机会;平时有专业培训,就像现在孩子们上的兴趣班;或者父母就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家庭引导和耳濡目染而形成的。然而我却什么也没有,但强加在自身的心理压力却影响了我很多年,甚至如今也会有。

别人家的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我们总不能一直长别人家志气,老灭自己家孩子威风。有时候可能碍于面子要不停夸别人家孩子,但自己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固化技不如人的假象,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验证这种不足,最终成为实事。有些时候不是自己孩子真不行,而是被这样的家庭环境框定、框定、再框定,孩子的自卑心理甚至自闭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为一个稳定性的人格性格特征。

第三个 自以为是型。家长总希望孩子优秀,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应该学好这个,学好那个。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说要把自己人生的缺憾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有些家长小时候没条件上兴趣班,想学绘画,如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小孩报绘画班,就大错特错了,这样是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带到另一个极端了。

再举个我的例子吧,上初中刚开始接触英语,说不清楚老妈出于何种理由发誓要让我学好英语。在这种信念的坚持下,学好英语成了我必须完成的事情,每天总要坚持监督我背诵英语课文。

从开始刚接触英语的新鲜劲过了以后,面对强势的威逼,我成了英语课文复读机。最后背课文成了滥竽充数,每每背诵都是瞎哼唧,因为老妈也听不懂。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是有的,初中英语由于语法的知识当时相对较少,做题靠语感也能获得很高的分数,但无形中产生的厌倦感。等上了高中,语感不奏效了,却对英语产生了本能的抵触,后来的语法学习当然也跟不上了。

纵使之后再努力、再刻苦,高考英语满分150分,自己只得了65分,没及格,刚刚够得二本分数线。倘若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得个80来分,或者说英语不是一个弱项,高考也不用没那么费劲就可以考个好大学了,因为高考前我死磕了半年,英语占用了我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考前两次模考英语都是44分,现在想想,当时可能已经晚了。

因此,拿家长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孩子,必然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