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消失的书本后,是每个好孩子的必修一课:在学校保护好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昨天发出《老师发现孩子把同桌试卷改成自己的名字,父母该怎么办? 》,引发了一个新的有趣提问:

如果自家孩子是此类校园生活小侵害的“受害者”,父母该怎么办?

一位妈妈说: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

此类小事,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会经常发生,而且 受害者主要是那些在不同方面有好表现的“好孩子”,比如学习成绩特别好的、老师经常表扬的、在同学中声望特别高的 ,像这位一年级宝贝这样,把自己的书保护得很好,还画上有趣的小画,也算是一种。

真心妈妈自己,就遇到过同样的事。

那是在高二或者高三的一次期中考试前,我放在桌斗里的数学课本不见,翻遍课桌、家里的书桌,问遍周围同学,好像也请老师在班里帮助问了,都找不到。我只好放弃找回的希望,专心用笔记复习。

离奇的是,考试结束没两天,失踪的数学书,又回到了我的桌斗里。它确确实实是被人有意拿走了。拿走的原因,是想让我考不好。

那件小事,没什么实质性影响,但让我明白,如果你是那个“好孩子”,在学校就必须得学会保护好自己,包括课本、教辅、笔记本之类的学具,也包括分数之类的权益。

我们稍微动用一下成人的生活经验,稍微把孩子的世界理解得真实一点、复杂一点,就会明白,此类事情主要源于人类 社会 中一种常见的心理——嫉妒。

每个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本能地追求优越感,优越感会让他摆脱自卑、有更高的自尊和价值感、更加自信。

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追求优越感,以在学校成为受称赞、受欢迎的“好孩子”。大部分孩子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勤奋学习、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等,前面说的那位宝贝把自己的阅读书保护得很好,也是这样的努力。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有少部分孩子和成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扭曲的,他们的心态,不是我努力变得更好,而是别人不能比我强。

这种心态,就叫嫉妒。

嫉妒中包含多种复杂情绪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冷漠、敌意、怨恨等等。

有的人,会把对他人的嫉妒,变成或明或暗的破坏性行动,比如散布关于别人的留流言、毁坏别人的物品、偷藏别人的物品、将别人的东西或者权益通过不名誉的方式据为己有 等等。

作为一种扭曲的心态,嫉妒当然并不遍地都是,但也绝非稀有。理解并接受这一点,父母就可以在这方面给孩子必要的教育,包括尽量不产生嫉妒心理、不因嫉妒去伤害别人,也包括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他人嫉妒的伤害。

如果你的孩子成为试卷被他人改名、书本离奇消失等校园侵害事件的“受害者”,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就是如何免于他人嫉妒的伤害。

1、教孩子明白“嫉妒”的存在

有的父母会教孩子,“除了父母和至亲,其他人都不会真心对你好,甚至都是坏人,你要时刻防备他们”,这样的灌输当然有害无益。

但我们也不能让孩子“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对世界上、生活中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一无所知,像个无辜小白兔一样毫无防备。

两个孩子刚上小学时,我就告诉他们,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每个同学成长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每个人都如同天使般善良美好,你要学会识别出那些对人充满善意的孩子,和他们多接触,也识别出那些对人没那么友善、比较负面的孩子,和他们保持距离,免于他们出于包括嫉妒在内的各种负面心理,来伤害你。

2、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物品和权益

即便孩子没有遇到过试卷被改名、书本学具离奇消失的事,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物品和权益,也非常必要,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他避免各种各样的小麻烦。

如果父母能理性但不夸张、不负面地告诉孩子,保护好自己的物品和权益,可以减少或避免被同学中可能存在的嫉妒行为侵害,孩子在保护自己上,会做得更有意识、也更有效。

打个简单的比方, 坐公交车,我们不能认为全车人都可能偷自己东西,但也不能把钱包手机随便乱放,让可能的扒手更容易得手

那么,如果此类小事发生了,孩子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一定要表现出严肃认真地保护自己的态度:

东西离奇消失,要认真地找,必要时,要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

如果是作业、试卷被调换、被改名,要马上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处理。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向同学(主要是那个匿名的侵害者)表明,“保护自己,我是认真的”,二是产生一种类似“威慑”的力量,让消失的物品更容易找回,同时也降低下一次侵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教孩子把握好应对此类事件的尺度

我认为更好的尺度是:

(1)不要强横

事情已经发生,没有必要大声嚷嚷得全班都知道,也不能在那儿“指桑骂槐”,像是“谁那么缺德啊,见不得人好”“谁拿我东西了,自己还回来”之类。

这样强横的态度,既显得自己不太理性、有教养,也更容易激怒那个匿名的侵害者,招来更严重的侵害。

(2)不要软弱

发生这样的事,有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部分孩子,会哭哭啼啼,让自己显得是个纯粹的、无辜的受害者。

但这样做,会给那个匿名的侵害者一种印象——他遇事就会哭,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这对侵害者是一种鼓励,下次他还可能对你做点什么,让你防不胜防。

(3)不要得理不饶人,寻求某种“当面对质”

一位妈妈给我讲了发生在她家孩子身上的一件事:

这位妈妈的“有点微词”,其实就涉及到处理此类事情的一个重要尺度—— 要不要彻底揭开,要不要当面对质

我个人认为,在这件事上,老师的做法是适当的。没有给被小小侵害的学生和家长一个正面的反馈,是为了保护两个孩子也保护他们的同学关系。

那位同学的行为当然非常不好,老师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我想应该对他做了必要的批评教育。但这件事其实还不算很大、很严重,直接告诉被侵害的孩子试卷到底是谁换的,或者让两个孩子当面对质,负面效果会非常明显:

一是激发那个换试卷的孩子,对被换试卷的孩子的不满、敌意,对被侵害的孩子没有好处;

二是会让换试卷的孩子觉得非常丢脸、耻辱,这种感受,很可能让他由此破罐破摔;

三是,在两个孩子之间把这件事挑明,会彻底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两个人变得非常对立—— 孩子没有必要跟每个同学成为朋友,但跟某个同学变得非常对立,对于学校生活,绝对有害无益

把这件小事分析这么多,并不是要引导父母们让孩子认为“人心险恶”,而是想提醒我亲爱的读者朋友:

在真实的学校生活中,懂得保护自己,会保护自己,是孩子 社会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教给他/她。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 育儿 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育儿 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