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代·王驾《社日》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节日 , 农村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著醉倒之人归来。

赏析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王驾这首《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著。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著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 *** 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王驾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