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晚清时期,我国并未设立专门的“外语大学”,因此,京师同文馆便成为了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政府在语言问题上吃了大亏。由于条约中规定中外交涉必须用英文书写,且在词义理解上存在诸多不便,这导致了许多误会和冲突。为此,清政府深感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刻不容缓。
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1861年,恭亲王奕欣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最终,在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该学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关于“同文馆”的命名,史料中并未明确说明,但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名字可能源于古代的“学堂词馆”说法。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以传达相同的意义。此外,在乾隆时期,我国已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将学校定位为“馆”是合理的。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生仅有10人,其中就有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当时,学校只招收满族学生,汉族学生无权入学。这是因为清政府希望培养出对自己无限忠诚的翻译人才,所以选择了满族学生。然而,即使是满族学生,富裕家庭的子女也不愿意去学习洋文,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丢人的行为。只有寒门子弟为了生计,才会选择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提供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可获得三两“膏火银”的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获得额外奖金。三年学成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可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尽管条件优厚,但当时仍无人愿意去学习。张德彝出身于“大城市”铁岭,是破落的八旗子弟。他在念了几年的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来源: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