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是怎么产生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8-15
电压是因为电路中存在电势高低导致的,电势一高一低就会产生电势差,即电压。电压的大小就是由电路中的两个点的电势作差得到的。
微观形式比较难解释,我拿电池来作分析吧!因为化学能的作用正电荷聚集到电池的正极,负电荷聚集到电池的负极,当导线接通的时候导线中就存在一个电场,导线中又存在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就向电池的正极移动,电池负极的电子就跑到导线中补充流失的电子,电子与电池正极的正电荷中和后又受到电池中的化学反应,电子又聚集到负极去了,当化学反应物消耗完以后,电池的电也就用光了。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第2个回答  2014-08-15
有电流就会产生电压追问

可导线两端没有电压

追答

电压的形成是一个原理。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自动地吸引。把它们分开就需要施加能量,它们靠到一起就会释放能量。电压就是用来度量正负电荷之间的距离的。没有距离电压为0,距离越大电压越大。

当电荷因为电压而移动的时候就产生了电流。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负电荷相反。

追问

正负电荷之间是怎么存在距离的?

追答

科学上规定:与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
磨擦起电只是一种现象。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还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磨擦时,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磨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奉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磨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

易失的丢,易夺的得.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 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物体由于摩擦、加热、射线照射、化学变化等原因,失去部分电子时物体带正电,获得部分电子时物体带负电.带有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习惯上有时把带电体叫做电荷.

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静止电荷在周围空间产生静电场,运动电荷除产生电场外还产生磁场.因此静止或运动的电荷都会受到电场力作用,只有运动电荷才能受磁场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