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这张画聂隐娘的图片中的古文是什么意思

聂隐娘,精精儿,空空儿和淬镜少年都是唐朝裴硎所著传奇《聂隐娘》里的人物。

话说聂隐娘本是贞观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在十岁的时候被一老尼掳走,数年后又突然回到父亲身边,然而此时的隐娘已经身怀异术,能杀人于无形之间,所以其父对隐娘甚怀畏惧之心。某日,隐娘偶遇一磨镜少年,便对父亲说:“此人可与我为夫。”

聂父不敢不从,于是隐娘便嫁给了少年,然而,淬镜少年除了磨镜,别无他能。 后来隐娘和少年同时效命于刘昌裔,在手刃精精儿,设计骗走空空儿之后,隐娘便告别了刘昌裔,离开了丈夫,独自一人去云游四方了。

“精精、空空,宜淬镜终”,我理解的意思是,虽然精精儿,空空儿本领高强但是最后落个身首异处、远走他乡的凄凉下场,空有一身好本事也不过沦为了官场争斗的牺牲品,相反,没有过人才能的淬镜少年却保全了性命,此画作者可能是在推崇一种道家的无为思想。

2.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3. 包拯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3分)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3分)

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案】

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

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

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4. 掩鼻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而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

王强问之,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译文编辑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件事。”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 王,郑袖,美女三人坐一起,郑袖于是先行告诫御者说:王如果说了什么,一定要快速执行。王叫美女到他前头,靠近他,几次掩口,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5. 弈秋 文言文阅读 及答案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⑩弈秋:弈,指下为期.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⒒鸿鹄:大雁、天鹅类的鸟。

⒓俱:一同,一起

⒔为是:为,同“谓”,说。是,这。为是,这是说。

⒕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像弈秋这么高明的师傅,第二个徒弟还是学不好,说明学得好不好主要不在师傅好不好,而在于自身

6.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7. 刘俊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时或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

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

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清河的崔慰祖谓之是“ 书淫”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出。

有个叫峻的青年,非常喜欢看书,寄宿在别人家里,自己认真研究书本,经常点灯读书,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就吊起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清醒继续读书,一夜都不睡觉,他的精神就是这样!当魏孝文帝时选拔人才,凡江南学子有识之士,都去觐见申请被选。独刘俊兄弟没有被选上。

他和明朝中期的齐永,一起奔向江南,更改名字,叫 俊字校标。自认问年轻时没有开悟,成年后更加历练精明。

聪慧过人。遗憾的是,见闻不很广博,闻听有起义稀少的书籍,,听说京城有的人有这些书,必定会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称他为“看书最多的人”。

因此他广读各样书籍,文采华丽流畅很有知名度。刘峻,字孝标,平原人。

峻生期月,母携还乡里。宋泰始初,青州陷魏。

峻年八岁,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悯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 戚属,更徙之桑乾。

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 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

时竟陵王子良博招学士,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吏部尚书徐 孝嗣抑而不许,用为南海王侍郎,不就。至明帝时,萧遥欣为豫州,为府刑狱,礼遇甚厚。

遥欣寻卒,久之不调。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

峻兄孝 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坐私载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

未及成, 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 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即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竞未之致也。

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 峻又尝为《自序》,其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何则?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

敬通值中兴明 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令家道坎坷,此三同也。

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 肉;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此二异也。

敬通臂力方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之疾,溘死无时,此 三异也。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

所以自力为叙,遗之 好事云。” 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节选自《梁书·刘峻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富人刘实悯峻 悯:怜悯 B.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 引:引荐 C.敬通值中兴明君 值:遇到 D.所以自力为叙,遗之好事云 遗:赠送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遥欣寻卒,久之不调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峻勤奋好学的一组是 ①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②既觉复读,终夜不寐 ③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 ④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⑤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⑥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泰始初年,青州落入北魏手中,北魏人听说刘峻在江南有亲戚,就把他转移到桑乾。他家里很穷,寄居在别人的廊檐下,刻苦攻读,经常通宵达旦。

B.明帝时,萧遥欣任豫州郡守,刘峻担任府刑狱,萧遥欣待他很好,后推荐他到西省,和学士贺踪一起负责点校官府的典籍。 C.刘峻为安成王编《类苑》,因病未完成,接着到东阳紫岩山游玩,建了房屋居住在那里,写了一篇文辞很美的《山栖志》。

D.刘峻认为冯敬通在世时没有受重用,但死后被很多名贤敬慕,其名声越来越大;自己一生平淡,世人不知,慨叹就像草木枯谢一样无人记起。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峻请假省之,坐私裁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3分) (2)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

(4分) (3)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3分)【参考答案】雨露。

8.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叙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们而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9.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阅读答案

您好!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