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骊得珠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文言文 清谈高手 翻译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

“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当时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是,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

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在官场之上和文化名流之间,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因此“清谈”成为时尚。

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 *** 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

历史上最有名的《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

在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夏侯玄、王衍、郭象等人皆有辩才,被人们称为清谈高手。然而,后来者卫玠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清谈高手队伍中高手高手高高手。

当时有人评价说“卫君谈道,平子绝倒”,而平子即著名的魏晋时期清谈高手王澄。连当时王成这样的清谈高手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卫玠清谈的高超能力,不言而喻。

有关卫玠其人,后世多有关注。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其诗曰:“卫瓘诸孙卫玠珍,可怜雏凤好青春。

解拈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十岁佩觿娇稚子,八行飞札老成人。

杨公莫讶清无业,家有骊珠不复贫。”和元稹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叫韦渠牟的著名诗人也写了关于卫玠的一首七律,诗曰:“卫玠清谈性最强,明时独拜正员郎。

关心珠玉曾无价,手琼瑶更有光。谋略久参花府盛,才名常带粉闱香。

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其中说道“卫玠清谈性最强”,不难看出,卫玠的清谈之名,远播后世,流传千古。

据《晋书本传》记载,卫玠,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中兴名士,玠为第一。

与兄璪俱其有书名。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

由于当时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去世。 卫玠祖父卫罐,西晋惠帝时位至太尉,父卫恒,官尚书郎,又是有名的书法家。

卫玠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

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晋怀帝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中原发生战乱,他便辞别家人,渡江南下,先至江夏,即今日湖北武汉,两年后又往豫章,即今日江西南昌。

在魏晋玄理清谈名士中,创立玄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当首推何宴与王弼,卫玠是继承王弼的理论体系的佼佼者。《世说新语》曾赞叹说,王弼“吐金声于中朝”,卫玠“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

这充分说明卫玠在玄理学派中如日中天的地位。应该说,在魏晋玄学发展过程中,卫玠是继“正始之音”,启“江表之声”的关键人物,是研究魏晋玄学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卫玠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人有所不及,可以情恕,意不相干,可以理遣。”意思是说,要有宽容的度量,凡事都可以析理的方式讲清楚,不至使人们之间关系僵化。

这虽然把分析道理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但对于处理一般的社会关系来说,还不失为一种良方。据《晋书》本传记载,他在家时,因为身体不好,其母常常禁止他与别人谈话。

但偶尔精神恢复,亲朋好友请他谈话,他头头是道地说理,常使得在坐的人心悦诚服。这说明,所谓善玄理,不仅在探讨幽深的哲理,也还能够剖析人间的常理。

玄学并不一定象普通人想像的那样玄虚缥缈,而还有一定的古朴之风。魏晋玄理之学,是在打破汉儒师承传授的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对汉代传统经学的破坏,卫玠这—类“风流少年”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只可惜的是,他们虽然跳出了皓首穷经的圈子,却又进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迷宫。

但它毕竟使人们从唯命的世界走向了唯理的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从圣人之言的世界中走山来,到达了理念世界,使人们敢于怀疑,想像,使得社会风尚为之一变。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变革。 像魏晋的许多清谈家一样,卫玠也被形容成“半神秀异”之人,不仅言辞清丽,而且相貌非凡,人们常以一睹其相貌为快。

史籍里所夸张的卫玠的秀丽标致,无非表明他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而已。 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

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

唐朝诗人孙元晏曾有一首七绝描写当时的景象:“叔宝羊车海内稀,山家女婿好风姿。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2. 合浦珠还文言文翻译

孟尝被派到合浦做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趾接界,常常互相通商,买卖粮食。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大多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巧立名目让老百姓去采集珍珠,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珠贝于是都迁往交趾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百姓没有钱财,有不少人饿死在路边。

孟尝到任后,革除更换先前的敝政,为民众谋求利益。还没有超过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回到以前的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百姓)称誉是神明之人。

合浦县,原属广东,现属广西,因为是沿海县,水产发达,特别是产珍珠著名,现用“合浦珠还”比喻失物复得或人去复还。

近义词:物归原主、合浦还珠。

尝:孟尝

迁:升迁,指官位调动

徙:迁移

比境:接界

易:更换

贸籴(dí):买卖粮食

贪秽:贪婪秽浊

诡人采求:巧立名目让老百姓去采集珍珠。

记极:极限

行旅:往来的人

至:到

人物无资:百姓没有钱财

逾:超过

为:是

3. 哀溺文言文翻译

哀溺 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4. 帮我翻译一下《崔枢得珠》这篇古文,谢谢

崔枢(唐顺宗时任中书舍人)举(指报考)进士,客居汴(biàn,汴州,今河南开封)半岁,与海贾(跑海外的商人)同止(住)。

其人得疾既笃(d?,深重),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轻视),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如果)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 “某有一珠价万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

敢(敬词,冒昧地)以奉君。”崔受之。

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yì,埋葬)于阡陌(田野小路)。إ 后一年,崔游丐(gài,乞求,此处指谋生)亳州(今安徽亳县一带。

亳,bó)。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

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窀穸(znx+,墓穴)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遂剖棺,得其珠。إ。

5. 古文翻译——谈龙录

钱塘人洪升(字昉思),在新城门生活很长时间了,是我的朋友。

一天我们一同在司寇(王士稹)家里讨论诗,洪昉思痛恨时俗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不就像龙吗?头、尾、爪、角、鳞、鬣,缺一样,就不是龙了。”司寇哂笑着说:“诗应像神龙,能看到龙头看不到龙尾,有时候在云中露出来一个爪一片鳞而已,怎么能看到全体?能看到全体的是人雕塑绘画出来的。”

我说:“神龙,伸缩变化,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状。恍惚看见的,可能是一片鳞一只爪,但是龙之的头尾完整,依然存在(能通过鳞和爪推想到)。

如果被眼见得事物所迷惑,以为完整的龙都是雕绘出来的,反有借口了。”。

6. 来鹏传文言文翻译

来鹏,豫章人,家住在徐孺子亭边上。

他以林园自赏自乐,写文章仿效韩愈、柳宗元的风格。在大中、咸通年间,他的才名很高。

来鹏长于作诗,已经等待锐进很久,他感伤自己年纪老大,家里贫穷,身未显达,很有些忿忿不平,所以诗中多含讥讽嘲笑之意。当政者虽然欣赏他诗风清丽,但也感到抵触,所以来鹏常常被忌恨。

如来鹏的《金钱花》诗写道:“青帝若教花里用,牡丹应是得钱人。”《夏云》诗写道:“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偶题》诗写道:“可惜青天好雷电,只能惊起懒蛟龙。”因为这些诗句,来鹏一共十次应进士举都没有登科。

惟独韦灿尚书欣赏来鹏的诗才,邀请他到幕府任职,又带他到蜀中,还想收纳他当自己的女婿,结果未成。这一年,韦帕向朝廷极力推荐来鹏。

来鹏当年夏课诗卷所献诗有两句说:“一夜绿荷风剪破,嫌它秋雨不成珠。”韦帕觉得很不吉利,来鹏果然落榜了。

当时遭逢广明庚子之乱,来鹏为避乱游于荆州、襄州一带,备尝艰难险阻,回到江南。中和年间,来鹏远离家乡死在扬州的一个旅馆中,旅馆主人贤德,将他遗体收葬。

来鹏有诗集一卷,流传至今。

7. 文言文崔枢得珠翻译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崔枢得珠,谢谢

崔枢报考进士,住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半年,与海外的商人同住。

商人得病已经很重,对崔说:“承蒙你照顾,不因为我是外国人而轻视,现在病重不起,我们国家人重土葬,如果我死了,君能否为我办理后事?”崔答应了。商人又说:“在下有一宝珠价值万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在是无价之宝。

冒昧地以它送给您。”崔接受。

对自己说:“我一个书生,游州邑自己养活自己,怎么能突然藏有奇异宝物”乘着周围无人,放于商人棺材中,埋葬于田野。 一年后,崔游至亳州谋生。

听说外国有人从南方来寻死去的丈夫,并询问珠宝所在,禀报官府,官府说珠宝必为崔秀才所拥有。于是到亳州来追寻。

崔说:“倘若墓穴不为盗墓者所侵,珠宝必然在棺中。”于是打开棺材,得到这个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