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帝国如此热衷于领土扩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0
在中国 历史 上有一个听过它的人都印象深刻的国家,那就是蒙古帝国——元朝。现如今我们都说老邻居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可殊不知元朝时期的蒙古帝国,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元朝好像对于领土的扩张有一种病态的追求,自从成吉思汗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草原,结束了蒙古各部落长期以来内部混战的局面,于漠北建立起蒙古帝国,就开始了无止境的扩张分裂,简直堪称病态。

蒙古帝国从建立以来,不断的发动对外战争扩张其疆域。先是于1218年灭了西辽,次年又开始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打就直接打到了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到了1,225年大军才开始东归。两年后,成吉思汗又远征西夏,成功的消灭了西夏政权虽然成吉思汗在这次远征中逝世,但是蒙古帝国显然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去世而停下自己征伐的脚步。

窝阔台,蒙古帝国的第二个首领刚刚继位不久,就在1234年再次远征,这一次消灭了原本还是蒙古宗主上过的金朝。不仅如此,蒙古的大军甚至一度逼近东欧腹地。至于中原附近的几个割据政权,吐蕃和大理等等,没多久也都先后被蒙古或是招降,或是消灭。而作为汉人政权的南宋,也在1279年彻底被蒙古大军消灭。元朝实现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真正的海内一统。

但是纵然是如此蒙古人也没有放下对领土的欲望,他们依旧在不停的东征西讨、四向远征。正是在这种对土地止不住的欲望之下,元朝建立了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一大国”。

而至于元朝为何热衷于领土扩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蒙古帝国虽然从建国以来,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汉化,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天性,其生活方式和农耕名族依旧有着极大的不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造就了其对于领土不同的需求。

游牧民族靠放养牲畜为生,除了畜牧业之外啥也没有。牲畜逐水草而居,所以游牧民族完全就是看老天爷脸色吃饭,一旦自然灾害频繁,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这也是为什么草原部落每逢寒冬,都极为艰难的原因。

而为了避免局限于一地,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难以维持生计的下场,再加之畜牧业想要扩大本就必须要依靠更大更丰美的牧场,只有拥有更多的草场才能养殖更多的牛羊。因为牛羊放牧必须要不断迁徙草场,一片草场的草在季度内都是有限了,吃的差不多了就需要换个草场,给草场一个恢复生长期,这能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所以游牧民族要想扩大发展,就只有不断扩大地盘,扩大草场。这样才能够满足族群的生存需要。相反,农耕民族则不一样,虽然也对土地有一定的需求,但是除了扩大土地之外,还可以通过改良耕种技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所以并不一定需要因为人口的压力而必须去扩大领土。

因为游牧民族的资源产出只有畜牧业,虽然他们从来不缺牛羊肉等肉食和牛羊毛等原材料,但是因为单一的生产方式,所以其他的资源他们都十分的稀,包括日常所需的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茶和很多更加方便保暖的衣物。

既然自己无法生产,那么就只有通过贸易或者战争的方式获取。前者,在长期和平的太平盛世,确实几乎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也难免会被外来商人由此获取,对自身进行无法忍受的剥削。比如之前很网上就很流行的一个段子:一个商人到草原地区去贩卖陶锅,起初当地人不接受他的货物,但是在当地人对他的商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立马就开始坐地起价,甚至不惜砸毁部分,也不愿意原价卖给别人。所以贸易,作为弱势方,在很大的程度上很容易遭到不平等的对待。

这还是指在和平年间的稳定贸易期间,而古时候的贸易,本就很难有长期的稳定贸易时间,再加上和平时间也不会很多,所以想要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显然是不大现实的。既然贸易不现实,那么就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了。

所以,为了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源,游牧民族就只能依靠掠夺战争去获取其所需。侵略战争几乎就成了游牧民族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

对于蒙古来说,他们出现在 历史 主流的时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时间,前面正好有两个典型的例子给他们借鉴。

蒙古之前的辽国金国,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且和蒙古一样,在早期偶读展现出了横扫四方的实力。但是在国家政权稳定,且接受了汉文化的浸入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汉化之后,他们的战斗力好像就开始变弱了。尤其是金朝,原本还是蒙古的上国,但是在之后和蒙古的直接交锋中,却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所以在蒙古人眼中,金国和辽国的弱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汉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蒙古的统治者便借鉴了辽金的统治思维,要避免国家成为如辽金甚至是如南宋这般脆弱不堪,甚至最后灭国的下场,就不能让国家形成和他们一般的守成状态。既然要保持自己游牧民族好战的本性,那么就少不了一场又一场侵略战争的发动。

其实到底接不接受汉化,对于少数民族的政权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因为在少数民族看来,中原人就是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家伙:“快马弯刀我打不过你,子曰诗云我是祖宗!”

如果少数民族要接受汉化,就必须要组织科举,让汉人入朝。这样一来,全国上下都会出现为了求功名而不误事的情况,所以实际战斗力必然会不断下降。而如果不接受汉化,那么广大的中原地区根本没法统治。君不见,曾有部分元朝统治者想过把整个中原的汉人全杀掉好腾地儿放牧的打算,日本入侵时为了稳定时局也必须要在表面上佯装为善,这其实就是两个方向的不同打算。

显然,在尝试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汉化之后,蒙古帝国最后还是选择了重要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而反之打压更加支持汉化的儒臣派官员,在很大的程度上拒绝汉化而保利游牧民族的天性。

对其不论民族这一部分,进不进行领土扩张战争,最重要还是军队实力方面的问题。你要说中原的汉人政权就不想扩张领土那也是不可能的,否则秦始皇又何必先征北疆再讨南越,汉武帝又如何要远征漠北,唐太宗更是李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唐高宗也曾对偏远高丽用兵。

而之所以中原政权在对外战争的数量和规模都比不上蒙古帝国,最根本的还是本身的军事实力不行。

打仗打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钱粮,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到不了一切都是白搭。对于汉人政权来说,进行长时间的远征,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军队的实力不行,而是粮草补给难以到位。而游牧民族不一样,走到哪里哪里就能生活,他们出征只需要带上武器和必备的少量资源:火种+弯刀+盐巴+弓箭,下马就游猎,上门打仗,这对于他们来说在不过正常了。

而且游牧民族一般都没有中原名族那般对故土的依恋性,对于本身就四处迁徙的他们来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所以水土不服等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影响也很低。

蒙古帝国如此热衷对外扩张,从根本上来说是他们受到生存方式、生存资源、 历史 文化以及他们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所决定的,正是有着这么多有利的因素,最终促使他们开始走上了真正战斗民族之路,南征北战,纵贯东西,令亚欧大陆为之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