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1000公里10分钟快充 动力电池打响新一轮技术竞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如今看来,前两年火出圈,由比亚迪率先掀起,广汽埃安、东风岚图等企业纷纷跟进的动力电池“针刺试验”,只是一轮“开胃菜”。

进入2022年,在原材料大幅上涨、供应链紧张、产能扩张等多重压力之下,国内电池企业还忙着展开新一轮技术升级赛,声势如火如荼。

6月底的2022广汽 科技 日上,广汽发布基于微晶技术的新一代超能铁锂电池技术(SmLFP)。具体技术先不说,介绍里的微晶技术、超能铁锂等名词就透着浓浓的“黑 科技 ”意味。

6月23日,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再度发挥“人狠话不多”的作风,用短短4分钟的视频短片发布第三代CTP (Cell to Pack)技术——麒麟电池。官方介绍直接把特斯拉的4680电池甩在身后: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可提升13%。

再往前一点,上汽的魔方电池、哪吒 汽车 的天工电池,零跑的 CTC 技术、比亚迪的 CTB 技术、国轩高科的半固态电池……均热闹登场。

目前来看,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正打响新一轮技术升级大赛,从命名方式上可见一斑: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琥珀电池、云母电池、魔方电池、天工电池……命名方式上天入地,气吞山河。连带一向低调务实的“宁王”,也顺应行业大势为自己第三代CTP电池取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

那么,动力电池企业这一轮技术升级、“军备竞赛”有哪些特点,又将对产业产生哪些影响?


01

续航1000公里时代到来


“续航超1000公里我就买。”这是网友对电动车续航焦虑的一种调侃。目前来看,续航1000公里不是梦,已经有不少企业宣称已经攻下续航1000公里的技术制高点。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系统集成度创全球新高,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预计2023年量产。

今年5月底,国轩高科发布半固态电池技术,称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360Wh/kg,电池包整体能量密度为260Wh/kg,续航里程能达到1000km,今年将正式量产装车。

今年年初,广汽埃安推出中期改款车型埃安AION LX Plus,新车最大亮点是最大续航里程高达1008公里,这也是首款纯电续航超1000公里的量产车。

同样在今年年初,上汽智己亮相两款纯电动车,两款新车搭载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00Wh/kg,并可做到20万公里零衰减(NEDC工况)、永不自燃。新车全系标配93kWh电池包,高配为115kWh,最大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预计今年四季度量产交付。

2021年年初,蔚来在NIO Day上宣布,将推出150kWh固态电池包,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根据规划,半固态电池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搭载在蔚来ET7车型上。

对于动力电池的1000公里挑战赛,特斯拉的态度颇为傲娇:有技术,但不用!今年3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

“续航超过600英里(1000公里)的电动车,我们一年前就能造,但这会让产品状态变得更糟,因为在99.9%的情况下会携带并不需要的电量,而这些会让加速、操控和效率更差。”

同样在今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22年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论坛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以前电动车续航里程在200公里的时候,能量密度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当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的时候,和燃油车一箱油一样的里程,电池能量密度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指标可能会变成安全、成本、循环寿命等”。

在 汽车 行业论坛上,一些专家也批评续航1000公里没必要,续航超1000公里,同时满足安全和低成本,又具备5-10分钟快充能力的电池技术是“忽悠”,以目前技术能力尚达不到。

但就像“中考分流”让一半孩子去上职高一样, 社会 不需要人人都是大学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具体每个家长身上,很少有人能接受自己孩子初中毕业、正值“中二”叛逆期就被分流到职高。

动力电池企业又何尝不知道大多数用户根本不需要1000公里续航的车,但谁不想通过挑战1000公里续航这个技术制高点,来显示自己的技术实力,证明自己是动力电池赛道的“天选之子”?

毕竟,能把续航做到1000公里,不是简单堆砌电池包,同时满足安全、成本、高压快充、循环寿命等条件,还是挺考验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功底的。



02

材料创新少多是结构创新


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有两大路径:一是材料体系的创新,如高镍低钴/无钴等正极材料创新,石墨向硅基材料的负极材料创新;固态电池技术等。还有宁德时代推出的钠离子电池,用来源更广泛、成本更低的钠离子,替代锂,也属于材料创新。

另一是工艺、结构层面的创新。如近几年大热的刀片/叠片工艺、CTP、CTB(Cell to Body)、CTC (Cell to Chassis)技术等。CTB、CTC叫法不同,但本质上差不多,都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指将电池、底盘和下车身进行集成设计,以达到减少电池组建、轻量化设计、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等目的。

相较而言,动力电池的材料创新难度更高一些,演进迭代没那么快。比如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锂离子电池几乎同期起步,经过几十年才刚刚迈过商业化规模量产的门槛。

固态电池技术的研究同样从上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近10年来的研发更是如火如荼,但目前来看,2025年最多能实现半固态电池的量产,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得到2030年之后。

还有无钴电池等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改进,也没那么容易,很难一年一迭代。

工艺与结构方面的创新则相对容易一些。像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从2019年到2022年短短三年时间,已经迭代至第三代。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就是动力电池结构创新的代表。其核心思路是改变原有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2019年宁德时代发布一代CTP技术,率先使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50%,开启了动力电池结构的无模组时代。

麒麟电池有三大技术亮点,一是将横纵梁、水冷板与隔热垫合三为一,集成为多功能弹性夹层,化繁为简的设计使得麒麟电池的体积利用率突破72%(业内最高水平),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阻隔热失控、提升电池包的抗震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电芯安全与使用寿命。

二是多个功能模块共用底部空间,将结构防护、高压连接、热失控排气等功能模块进行智能分布,增加了6%的能量空间。

三是首创电芯大面冷却技术,将导热性能提升50%,电芯控温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一半,支持5分钟快速热启动。同时具备4C快充性能,10分钟充电到80%电量。

此外,麒麟电池技术适配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技术路线,其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255Wh/kg,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

总结起来就是,麒麟电池技术实现了“续航、快充、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性能的提升”,还把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新高度。

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刀片电池,也属于工艺、结构方面的创新。主要通过改造电池包的设计与工艺,将电池包整体空间利用率由过去的40%提升至60%,因此体积能量密度比过去增加约50%,进而提升续航能力。

特斯拉的4680电池,则是既有工艺、结构的创新,又有材料创新。和前一代2170电芯相比,4680电芯的能量提升5倍、续航里程提升16%、功率提升6倍、在电池组层面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

工艺方面用无极耳技术,简化了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绕制和涂料流程,提高导电面积,从而降低电芯内阻,提高电流。结构方面率先开启CTC (Cell to Chassis)技术潮流,将电芯直接集成于车辆底盘。

材料创新方面,使用原始的硅作为阳极材料,采用无钴化的 “高镍阴极”。提升能量密度与性能,同时又显著降低成本。

中航创新的One-Stop电池,同样属于结构创新,通过采用超薄壳壁、多维壳体成型、多功能复合封装、一体桥接电连接等技术创新,使动力电池结构重量降低40%,零部件数量减少25%。

还有上汽的魔方电池、哪吒 汽车 的天工电池,零跑的 CTC 技术、比亚迪的 CTB 技术,都属于工艺、结构方面的技术创新。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黑马,广汽近年在技术创新上动作频频,并在动力电池的材料创新上不走寻常路,屡放“大招”:

2021年,广汽埃安推出弹匣电池、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海绵硅负极电池三项自主研发的电池技术。弹匣电池属于结构创新路线,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电池都属于材料创新。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号称可以在8分钟内充满80%,长续航硅负极电池则号称是全球首个突破1000Km续航大关的动力电池,今年年初实现量产装车。

广汽新发布的SmLFP电池,和市面上量产的磷酸铁锂电芯相比,电芯质量能量密度提升13.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20%,-20 低温容量提升约10%,快充可达到2C以上,动力电池寿命可达150万公里以上(>4000周@80%),突破了锂电技术“性能均衡”的行业难题。

伴随新一轮技术竞赛,动力电池赛道的行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没有超长续航没有4C快充,都有点拿不出手。但命名五花八门的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背后,是有真功夫还是趁热造势、夸大宣传,量产装车后就会现原形。

反正不起火不爆炸的各种电池技术喊了也有两三年了,看上去主流企业都已攻克这一核心 科技 。但电动车起火燃烧的事故依然不断,其中不乏国际大厂、知名大品牌。还有续航,官方的宣传参数与实际表现之间,也还有不少差距。


结语


再次证明,时代变了,中国 汽车 市场的 游戏 规则变了。新能源 汽车 正强势崛起,产业变革加速。而眼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这轮技术升级大赛,又将为电动车替代燃油车、中国电动车崛起提供更强的动能。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