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位皇帝死因揭秘 多早夭引起各种猜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定都北京到清朝灭亡。大多数皇帝早夭,使人们引起各种猜测,众说不一,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

福临帝(顺治)

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从此清王朝统治中国近270年的历史正式开始了。

顺治帝本来就身体羸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顺治十四年,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对其是沉重打击,顺治十七年宠妃董鄂氏又逝,使顺治万念俱灰,声称要出家为僧,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每况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于初七日半夜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玄烨帝(康熙)

玄烨政绩非常突出,但立储几立几废,身心受到严重 *** ,开始患病,从他数次发病情况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当时他“伤心不已”,“渐觉虚弱”,“胸中有结”“日日不能释然于怀”。到五十一年再废太子时,就已“心思用尽,容颜清减”。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烨去南苑行围,时值天寒地冻,他已近七十高龄,体弱多病,于十一月初七“偶冒风寒”,当日回到畅春园,传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但这次患病,来势较猛。病中派皇四子代行祭天大礼,五子允祺前往孝东陵典祭,实际是支走其子,便于向隆科多口授遗嘱,致使心力憔瘁,气力不支,于十三日丑时病情突然恶化,遂将其八个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即位,戌时,耗尽心血的玄烨结束了生命,终年69岁。

胤G帝(雍正)

胤G继位时年四十五岁,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体状况虽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骁悍强健。即位以后,面临着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动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务中去,日久天长,健康必受影响。

雍正四年即承认精力不足,疲劳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于调治。雍正八年三月,间日时发寒热,饮食大减,夜不能寐,历时两年有余。五月间一度好转,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过险关。这场将近一年的寒热病,几乎送了胤G的命,一个53岁的人,患了这样一场大病(似疟疾),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于圆明园。

对于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从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谕中分析。

乾隆在胤G死后的三天内,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与葬礼直接相关。其中一件是传谕给宫中的道士的。言:“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实际上,胤G生前曾谕几路总督、巡抚为其寻找道士,甚至不顾夏日炎炎,在宫内、宫外辟静之处用万斤灰炭炼丹。年老体弱的胤G豢养道人,为治病强身这个目的显而易见,道士推拿炼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盲目迷信却走向反面,从胤G对道士的重视态度与乾隆果断的驱道行动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感到胤G之死与长期服用丹药引起重金属中毒有关。

弘历帝(乾隆)

弘历在几个兄弟当中,不论在才华或政治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胤G死时他年方25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统治知识和几年参与军事机务的经验,所以极为顺利掌握了政权。

弘历天资聪慧,青年时代受到精心培养。从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历登极至做太上皇以后的嘉庆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业稳定,政绩卓著,其前提条件是其寿命长,政策当。他个人对绘画、文玩、音乐、体育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养心殿断气,才被人抬着离开了宝位,享年89岁。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锻炼,反对进补,常自称为“长寿老人”,看来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琰帝(嘉庆)

琰六岁就傅,十三岁即通五经,文章“援笔立就,动成典则”。十五岁大婚后仍日居书室,寒暑罔闻。琰经过从建储到即位加训政的二十多年里,更臻于成熟。为后来从政奠定了牢固基础。度过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宫廷内部的斗争,八卦教、捻子军的造反,同母弟庆亲的去世,不能不使琰的内心忧郁,负担加重。嘉庆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庄,准备去木兰围猎,在去山庄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庄后即“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渐。戌刻,崩于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

F宁帝(道光)

F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生于大内撷芳殿,为琰的第二子,六岁就傅,十五岁与钮祜禄氏成婚,嘉庆十三年正月钮病死,十二月又与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后妃20人。

他即位顺利,崇尚节俭,但清已处未落时期。晚年,圣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于圆明园慎德堂,召见部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密议传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谕,立皇四子为皇太子,并将另一个宠儿封为亲王。

关于F宁死于何疾,因无原始资料故难以推断。

奕}帝(咸丰)

咸丰执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北京条约的签定都给咸丰以沉重的打击,他所患的肺病愈来愈重,热河行宫不断传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带血益发严重,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虚劳的咸丰终于死在避暑山庄内的“烟波致爽”殿寝宫,终年31岁。

载淳帝(同治)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

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

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他的死,尽管清代宫庭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