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文言文断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 郑人逃暑,文言文和译文

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

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扩展资料:

短文寓意 :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出处:——《太平御览·人事部》

《太平御览》介绍:

《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郑人逃暑

2. 郑人逃暑,文言文和译文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及至暮反席

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其阴逾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苻子》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①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

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湿。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3. 古文郑人逃暑实词翻译和虚词翻译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迁移,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用)来。

6.及:等到。

7.至:到了。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离开。

4. 郑人逃暑文言文拙在哪

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举措。“郑人”的“拙“就在于不知变通,过于死板。

原文编辑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席[9]于[10]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1]

译文编辑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编辑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迁移,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用)来。

6.及:等到。

7.至:到了。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在。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离开。

短文简介编辑

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