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景类文言文的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写景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文言文)

岳阳楼记: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对比(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那两段)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最后那段)

铺陈(蓄势)(这个不知道算不算,就是前面写景都是为了后文抒情蓄势)

拟人(衔远山,吞长江)

比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醉翁亭记: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比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白描(后文有好多,不设喻少修饰的描写都是白描)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最后那段)

对比 (人与禽鸟,别人与太守的对比)

2. 写景文言散文的描写方法

这个难度很大,我把方法给出来,你找几篇文章一一查找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5,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6,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7,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8,风景描写

9,静态物

10,动态物体的描写

3. 怎样自拟写景文言文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用描绘性的语文对它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帐”,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这是说的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单一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篇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好文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写到景物时,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那么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戏嬉、奔跑,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因此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

4. 写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 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 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5. 高中语文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阅读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此诗的意思,注意语言的生动优美)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6. 如何写一篇写景古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

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景的技巧,本文着重以《满井游记》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景(时令) 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特征去写,这句话平常我们听得很多,但其真正运用的范围当指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主要是在写作前要有个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写的自然景色是何时之景?何处之景?有何特点?然后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写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征。比如,《满井游记》的第二段,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写作之时便能够很好地抓住“早春”这一时令特征,即“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其中,“土膏微润”中的一个“微润”,仔细想来,用得确实妙极,因在初春时节,地气上升,气温渐渐转暖,暮冬时节土壤中残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这土膏自然便“微润”了,这一词语的运用便将初春时节的“乍暖还寒”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这一词虽指结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词,用“皮”来形容“冰”,也暗含了这冰结得并不厚,初春时节,夜晚温度较低,结冰无可厚非,但这冰定不能结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来形容,准确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特点,再加上一个“始解”一词来修饰,更是很好地抓住这一特征,同时,这两句,“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本也体现了“万物复苏”的特征;再看作者写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几句,在初春时节,冰面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再现了水的复苏,加之冬季结水,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开始沉淀,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时,这水自然也便“清澈见底”了;再看写柳条的句子,“将舒未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刚发芽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初春所独有的景象,还有“浅鬣寸许”,作者用“鬣”来比喻麦苗,将其形态写得逼真,着“寸许”一词,也体现了“早春”这一特征。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自然景物时,先对所写景物的特征定位之后再进行写作,能够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去写,写作自然景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从时令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特有的气候特征去写,比如“雨天”、“阳光”、“雪”、“风”……下的各种景物的状态,用它们的形态来体现这些特征。二、写景要注意顺序 记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写景亦然,写景的顺序如何确定,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者的观察顺序来写作,这样既简单,也符合常人的思维,比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满井游记》的第二段描写中,作者“至满井”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应该是作者能见到的满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便用了“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几个字简单勾勒了下全貌,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是局部景物的特写,也遵循了一定的顺序,来到堤上,有堤自然见水,因此,作者从“冰面”始写,直至远眺,远处的水接着“山”,作者便又写到“山峦”,然而这“山峦”毕竟在远处,因此,作者仍然只能从整体上进行刻画,即便我们当时也跟着作者出游,看完山,自然将眼光收回身边,因此,作者又写到了身边的“柳条”、“麦田”,看到近处,自然也便能见其他游人。这些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察过程,写作之时,遵循常人观察的逻辑来写,便能让读者读来清晰而不致零乱。

写自然景物时,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先将自己欲写之景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画面,然后按观察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儿要注意的便是写作之时,远处的景物一定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描绘,近处的景物可以作细致地描绘,这样才符合逻辑。三、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景 几乎没有文章单纯地写自然景色,这样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或为抒情,或为叙事烘托等等。

如果写景是为了抒情,写作时应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单纯地自然景色描写,是不宜抒情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满井游记》第二段在对满井初春景色作了细致地描绘之后,写道“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虽只有数笔,却刻画了一个初春和谐的人物活动场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温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记》中的描写就更加鲜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对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之景给完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进行了场面描写,这个场面围绕着“太守宴”展开,分别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很好地体现了一派繁荣民生的景象,为下文写太守的“与民同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写自然景色时与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写,有利于抒情的展开,当然,有时可能我们也能看到写景佳作没有写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便没有写人物活动的场面,但并不代表在写作时,他没提到人,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写到“无人”,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为无人,故而不加详写,而这也正是作者为了抒情的需要,。

7.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技巧

做阅读题切记:尽量从原文找答案(或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进行概括),跟着中心走,要啥啥都有。

一定要知道文章的中心,再运用答题步骤,紧扣中心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强调中心,不然答再多也是无用的!所以,文章的中心就是你答题的重心 写景抒情散文复习 以《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为例。

文章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1、写了什么景;2、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写景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远到近再到远、由近到远再到近; 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等。

2、赏析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的美。 赏析角度:(1)从所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 中考考查的主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皇帝的新装》中,“难道我是一个愚蠢得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判断下列各句运用得修辞方法: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 E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F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G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 *** 摔成两半! H.“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I.“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果是简答题,XXXXXX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题格式如下:运用手法的名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XXXXXX的特征,+抒发了作者XXXXXX的感情。 示例1:春天想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XXXXXX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示例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老城”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

如:请你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词语顺序不拘) 散文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景、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

(其中的一些在记叙文中也常用。记叙文中比较常见的还有叙议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结合等等) 文章的线索: 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主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以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风筝》《皇帝的新装》 以事为线索:如《散步》 以人为线索:如《》 以情为线索:如《春》《夏感》《济南的冬天》 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

结构方面关键句的分析: 首段:开篇点题;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 尾段: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照应上文,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练习册139页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