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好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1-16
特点
中国的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标,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不是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2]

“应试教育”采取强制的做法,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局限的知识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是都是不注重个性化的,学生被一个“标尺”统一要求和衡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这种应试方法也曾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2]
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制度也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等诸多地区。中国是世界第一应试教育大国。

影响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它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注重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积极影响

  
1.开启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的水平和数量也参差不齐,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落后而且
应试教育
稀少,发达地区却拥有先进的教学资源。素质教育能满足发达地区的公平竞争,选拔出优秀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却忽略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本质是比拼教学资源,是不公平的,最终结果只会是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贫困地区却越来越贫困。应试教育虽存在弊端,但却能为中国各个地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让贫困落后的地区也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中考、高考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参加高一级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不仅是学生竞争压力大,对社会来说也是考验。不实行考试制度就等于为官员腐败“走后门”埋下种子,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费事费力。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即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3]
3.可以全面接受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校生可以接受全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扎实、全面的基础,也让不再继续深造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至于成为一个文盲,新时代经过系统学习的人不容易被不科学的东西影响,唯有违背科学,不尊重客观事实才是洗脑。

消极影响
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1.智育目标狭隘化,意识封闭不接受外界信息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
应试教育
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考试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考试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学习,或可出现综合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状况。[4]
2.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5]
3.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4.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5.形成不正常的学生阅读市场
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名师”(见对教师的影响第二点),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市场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及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所谓“名师”的各类辅导资料的发展有了可乘之机。学生进入书店不再是为了买书扩展知识面,而是买辅导书提高应试技能。这些辅导书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技能,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毫无益处。
6.遏制受教育群体创造力和创新水平的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和教育相关的一切都变得功利化,学生为了提高分数而只顾学习知识而不懂如何利用知识去发展和创造。“60分万岁”和“进大学后就轻松了”的思想影响了多代人,最终使学习变成一个功利化的事情。达到及格线和进大学本应该是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动力和契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却变成学习终极目标。使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水平的发展,使国家降低甚至丧失创新能力。
7.提高学生的近视率
中国是最典型的应试教育国家,当代中国学生近视发生率高达60% ,位居世界第一 。
8.不符合法律规定
以中国为例,应试教育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之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应试教育不符合世界各国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与教育法律法规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
对教师的消极影响
1.加重教师负担
学校为了提高本校在地区的影响力而采用急功近利的方法,给教师施压,让教师短时间内“量产”应试优秀生。有些地区学校甚至明确表示用学生分数评判教师的教育质量,甚至和工资、升职挂钩。有些教师在这种同行竞争压力下,做出许多违背师德的事情来提高自己的“产量”,比如考试前教学生相互传答案作弊,想尽办法窃题泄题、劝学习不好的学生转班或退学,甚至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体罚等。
2.虚夸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
应试教育在增大了广大教师的负担和竞争压力的同时,也“造就”了部分所谓的“名师”。这些名师在培养出一批应试能手后便开始宣传和浮夸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以进入“名师”教的班级为荣,没进“名师”班的学生争先恐后的购买“名师”编写的教学辅助书籍。这样的“名师”中很多实际上并没有太高的教学能力,只是采用题海战术,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时间为代价,培养出一批应试能手,总结出一套做题的套路。归根到底学生只是记住了做题步骤却并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不会去思考——教师也不会鼓励学生去思考更好的解题方法。这些“名师”“授人以鱼”却不懂如何“授人以渔”,他们的教学能力更多的是浮夸,一旦培养应试能手率下降,这些“名师”将不再被人认可。
对学校的消极影响
1.考试功利化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它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考试作弊风泛滥。
2.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6]

社会观点

反对意见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向片面的分数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而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兼容的。从诸多地方实行应试教育兼素质教育的情况上来看,这样做只会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变得应试化了。
课改前的课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学率,提高应试能力,老师奋力地教、拼命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认真地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全部合格。而我们恰恰却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种水平,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便无休止地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师生劳动强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最后换来的是学生厌学倾向的疯涨,教师倦怠情绪的飙升,导致课堂上老师心急如焚,学生却漫不经心。学生们在这种疲惫和涣散状态下,谈何认真思考,更别说触类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会思考的情形弥漫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6]
著名作家郑渊洁指出,"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甚至次日凌晨。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7]

赞同意见
应试教育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科举制度的诞生就是为了公平公正的竞争,选拔出真正有学识的人,让贫苦人士也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员腐败。应试教育继承了科举制度公平公正的优势,并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紧随其后 。一个新的概念“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国人一提教育,必说素质教育怎样怎样好,应试教育如何如何误人子弟。提及应试教育,大有谈虎色变之势。我认为世人有矫枉过正之嫌。君不见,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神速,国力日益强大,很多都是应试教育的功劳。教师应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根据教学环境,依据学科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整合,取得实际教育教学的最优效果。[8]
另外,高压应试教育在塑造人的能力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世界各国也逐渐开始向中国“取经”。类似“超级考试工厂”的“特许学校”在美国也越来越多,学生着印有“努力学习”字样的校服,在周六和假期补课的“特许学校”风靡美国;日本也政府公开反对无压力教育,正着手增加作业、恢复“六天上学制”。
中国的“高压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学生水平在权威评估中名列前茅,而且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识”的不准确:高压教育并不会扼杀能力和创造性。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足,或许不是因为高压应试教育。和教育、考试绑定在一起的一些“其它东西”——比如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等,也许才是中国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而中国人整体的创造力不足,其实主要取决于社会体制而不是教育体制。中国人创造力的不足,毕业后在社会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应该远远大于在学校里受到的影响。总之,不能因噎废食,基础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创新的根基。[9]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6
好,但是需要改革。毕竟要一步步改良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希望采纳哦
第3个回答  2019-08-28
如果父母文化很高,孩子可以在家上学,对于孩子的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学个过硬技术,正确的三观,不会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学那些一辈子用不到的大而无用的知识,比如孩子不喜欢外语,高难度的代数微积分,物理的复杂理论等等,将来不可能从事这方面高端职业,那么你就花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买很多东西让他接触,音乐,美术,组装,设计,捏泥人彩绘,,等等,看他哪方面有天赋着重培养。你得把你能想到的东西让他接触,到时候会发现他的天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擅长的事情,跟自身比较,这样干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多加学习很容易成功。

应试教育就是学了大量无实用的知识,生活中用到的太少,简而言之。应试教育适合少数精英人才,将来搞科研,学术。 普通人用到的知识初中足够了,读了在高深的理论也是无济于事,浪费大好青春,导致了毕业了无一技之长。书本上那么多高深理论是为了给未来做科学家的学术做铺垫打基础的,而不是培养手艺人,国家建立大学就是选取各种精英,做尖端武器维护通知,还有缓解就业压力,嬉闹。等等。

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个学历还是很重要,学历是个门槛。除非你自己创业,如果打工的话,没学历会失去很多机会。除非社会取消学历门槛,但是不现实,用人单位看学历筛选人才,方便快捷。省了大量时,在短时间选取合适的人才。
这样大家明白应试教育的缺点, 也明白在家私塾教育的优点。从孩子教育来看,学校根本没有教育孩子正确三观,身心发展,健全的人格,因材施教,学校不关心。一刀切,举个例子,好比冶炼金子,你要的是金子,把矿石放到几千度的高温里融化,真的金子出来了,但是那些钻石,稀土,稀有元素,全部变成废渣了。但是稀有金属单独提取出来也是很值钱的。这样就搞费了很多其他方面人才。好的家庭教育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但是国家的教育布局大势你抗拒不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打造出这样的生态圈,用人单位都看学历,这个门槛挺恶心的。这也很难改变。
我个人觉得应该家庭教育跟应试教育相结合,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学校混毕业证,用百分之六十精力学习应试的基础知识,把基础的知识搞明白就好,不要太钻牛角难题。再怎么差也能上个大专,一百分都可以读,然后在专什本。我觉得只要智商正常的,把基础搞好了,最差也得考300多分。然后其余的时间按家庭教育的来。这样不会荒废人生,我说的是非精英人才。 但是有个问题很棘手,学生都玩命学习应试考题,孩子自身会不会动摇受影响,感到困惑, 还有孩子没全身心的投入应试教育,孩子成绩一般,老师是不是冷嘲热讽,给孩子压力。这些压力太大,孩子很难抵挡得住。
现在也可以函授成人大学,搞一张文凭。如果是大专的话,几乎没有人去区分。 但是要去好的岗位都是本科全日制的。 这个也是问题。总得来说有学历比没有强, 全日制比成人的强。
所有问题都说明白说透了,剩下的是你自己的决定。
第4个回答  2016-01-15
好,也不好
第5个回答  2016-01-15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