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经过七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即以华中科技大学为虚拟R&D中心,以华工创业投资公司和企业孵化器为项目筛选、企业孵化平台,以华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为基地建设、产权运作平台,以上市公司华工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群,形成“两个运作平台、一批规模企业”的格局,共同构成促进科技成果持续转化的运行机制和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科技成果”的良性循环。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平台建设的概念,其目的是延伸学校科研机构功能,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完善高校技术创新体系。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方式是一个“四级跳”的模式。这个“四级跳”模式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级跳,在校内构建产品研发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的对接,不断提供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成果,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这是对学校科研机构功能的延伸,目的是建立一个真正开放式的成果中试平台);
第二级跳,在学校周边建立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提供企业孵化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推进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第三级跳,在开发区内建立产业园区,采取资产重组、引资扩股的办法,形成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群,提升区域的经济,辐射高新技术,以贡献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第四级跳,通过股权转让及资产重组,有计划有秩序地将已成规模的企业的股权转让给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股东,促进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实现学校企业资本的战略性退出,用于支持新一轮的产品研发和企业孵化,吸引社会资金,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不断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是华中科技大学完善技术体系的重大战略步骤,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也是企业进行规模发展的产业基地。学校科技产业以科技园作为高科技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地域载体,在园区内真正建立起具有产业链联接、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更重要的是,它对科技创业企业形成一种示范,产生出巨大的辐射作用,鼓舞不断高涨的创业热情和创业风气。
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建立合适的企业运作平台,在政府、大学与企业间架设桥梁、形成纽带,以少量的资金和大学的无形资产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科技园建设,完成园区开发、园区管理、孵化器建设、股权运作的任务,起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构建了两个运作平台的管理局。
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借助政府推动,利用市场机制,组建了武汉华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科技园创建的具体运作。科技园发展公司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公司,负责科技园的软硬环境建设。建园初期,在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同时,积极引进规模化高新技术企业,既解决了已成长起来的高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又收回了前期征地和土地开发的费用。科技园发展公司通过园区开发、配套环境设施的建设,积累了项目资源和经营性资产,贷款、抵押、担保就相对容易。有了资金的积累,通过对高科技项目和孵化型企业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不仅可以享受高科技企业成长,而且可以进行资本层面的操作,构建了一个开发、管理和股权运作的平台。
2000年初,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和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公司一起,联合三家上市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华工创业投资公司,主要负责高科技项目筛选、种子期项目投资与企业孵化。2003年,学校抓住政策机遇,设立了武汉市首家高校孵化器公司——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为孵化型企业和孵化器建设创造了优惠条件。孵化器公司依靠学校综合优势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企业提供战略策划、管理顾问、投资咨询等服务,加快在孵企业的发展速度,构建了一个投资、孵化和服务的平台。
按照“依托优势学科,发展支柱产业”的思路,依托学校在应用领域最强的学科,把最有产业化潜力的项目资源组织起来,组建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的改制上市,募集资金形成资本实力。2000年5月,由五个优势学科性企业重组而成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2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孵化到一定阶段的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华工电气等企业纷纷通过改制重组和增资扩股,吸引社会投资3.4亿元,获得政府资助1亿元,学校科技产业拥有的净资产由5000万元迅速扩展到9亿多,2001年到2003年,这些具备了一定资本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全部进驻了大学科技园,并且催生了一批新的孵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