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一)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我们从张仲景用半夏泻心汤说到李东垣用半夏泻心汤,还说到了当代的张琪老先生活用李东垣的分消丸和分消汤,我们再来看看叶天士是如何用半夏泻心汤。

从张仲景说到李东垣,我们心里明白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使用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走的,更多的是通过前人的这种使用,给我们打开思路,临床上灵活加减使用。

我们如何鉴定半夏泻心汤证?看起来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事物能够鉴定的,更多的是我们明白了这个理,半夏泻心汤的内核和外洋就在我们的思路里面,每个人建立的是自己的半夏泻心汤方证,彼此之间几乎是不可能统一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中阻,这一点本来在张仲景书里面是没有的,张仲景的书里面并不治疗湿热中阻,而治疗湿热中阻是后人把他发展起来的。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里面写道:

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出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以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这里的“脘”应该是胃脘部,“腹”应该是脐腹部,也就是说胃脘部在脐腹的上面,在人体的中焦,按胃脘部的时候有痛,或者有痞胀,当我们遇到这种病人,应该用苦泄,如黄芩,黄连。

但是,用苦泄,舌象是很重要的,在这里,他没有说验之于脉,而是必验之于舌,如果舌苔是黄色或者腻,或者黄腻,黄白浊腻,这时候就可以用小陷胸汤或者泻心汤,小陷胸汤是半夏,黄连,瓜蒌,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半夏泻心汤,只不过,小陷胸汤里没有虚,小陷胸汤里热多寒,根据病证,可以用这两张方子的其中一张方子随证加减。

什么时候不可以用小陷胸汤,什么时候不可以用泻心汤?舌苔白而不燥,也就是说那种白滑苔或者是水滑苔,或者舌苔黄白相兼,或者舌苔灰白,口不渴,这时候不可以用苦泻。

其中如果有外邪未解或者平素中焦虚冷,胃脘痞闷,也不可以用苦泄,应该用开泄,宣通气滞,达归于肺。我们后世熟悉的三仁汤之类的方子。

三仁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区别在于三仁汤证的病位在上焦,而半夏泻心汤的病位在心下。于是,叶天士在这里说了一句达归于肺。

叶天士明确的告诉我们,不要混淆,泻心汤,苦泄,病位一定是在胃脘,还必须验之于舌,或黄或浊。或黄或浊,实际上提示的就是中焦的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