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智慧”和“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怀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这样说:“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的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

其实看到这段话之前,我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古人比我们更有智慧,因为是他们从无到有,创造出了知识,我们更多的是在模仿、记忆、应用。看到这段话后,感觉像是找到了源头,用“智慧”和“知识”来区分是多么恰当啊!

智慧的形成耗费了大量时间,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一个简单的磨制动作就耗费了数百万年!古人用伟大的智慧创造了知识,这些知识一代一代传下来、积累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我们是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我们可以利用几年的时间了解全人类的历史,可以用十余年的时间学会解决复杂的计算、几何问题,我们可以毫不费力体验到另一种文明......我们只是在学知识、运用知识,真正创新的有多少?现在,我们都知道创新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学习知识,却没有能力开动大脑发展智慧。

是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思考,我们每天都在教孩子知识,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些知识?孩子不知道。这样的知识是死的。要让知识活起来,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开始注重课堂上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实际让知识得到应用......效果似乎有,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就像把麦子磨成最精细的面粉,他们习惯于解决小问题,面对粗糙的大问题,会消化不良。

之前听讲座才得知,人类的思维方式有母思维和子思维之分。母思维是先天形成的,关于直观、直觉、顿悟的思维,子思维是后天习得的,关于抽象、推理、分析的思维。对于学习来说,运用母思维肯定能有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过早的让学生应用子思维,也就是直接接触抽象的知识,靠记忆去获得知识。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运用母思维,通过孩子直观的观察、顿悟获取知识,注重发展孩子的自发性、领悟力、创造力。

“顿悟”这个概念我最早是从黑猩猩实验中得知的,黑猩猩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突然想到新的办法取到了香蕉,这就是“顿悟”。如果“顿悟”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孩子也应该经过很多尝试,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就会依靠优秀学生的引导,甚至是教师的引导来达成目的,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又成了机械模仿,没有达成“顿悟”的效果。课堂容量有限、班额大、学科分离等问题限制了智慧在孩子身上产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我想起《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在学校巴士里的这些孩子在经历什么?他们观察大自然学习生物地理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化学物理知识,自己设计课堂学习语文数学知识,让孩子永远带着“这是为什么”的问题去观察世界,让生活处处、时时成为课堂。这是多么生动的智慧形成过程啊!可以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是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