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7
1. 僧尼在寺院中用斋饭时,都会进行过堂仪式,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都会前往五观堂或斋堂用餐。五观堂的“五观”含义包括:一是感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足够;三是避免贪图美味;四是将食物视为疗愈饥饿的药物;五是为了修道而进食。
2.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会坐在中央的法座上,僧众则分坐在两边。用餐前,会敲击挂在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形的铁板(云板)来发出信号。梆的声音是用餐的开始,也象征着佛教徒修行应不懈努力,夜以继日。
3. 用餐过程中,如果需要添饭加菜,应将空碗递至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来添饭,不应大声叫唤。碗筷应整齐放置在桌边。
4. 当住持和尚将筷子放在碗边时,表示他将要对大众讲话;如果筷子放平,则表示他目前没有讲话的打算。
5. 在过去,由于僧众较多,大寺庙通常采用过堂的形式用餐,并实行分食制。而现在,许多小寺庙因人数不多,通常采用四菜一汤的共食制。佛教传统上主张过午不食,但现行的习惯中,为了工作和学习的需求,多数僧尼也会吃晚饭,这被称为放参。
扩展资料:
斋饭的来源与佛教传统有关。在佛陀时代,比丘们身着袈裟,手持钵盂,四处化缘,只有在雨季时才会回到寺庙集中修行,此时不再外出化缘。乞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还有助于僧侣与居士接触,提供布施的机会,以及说法的机缘,这是僧侣的重要修行方式。但由于各种原因,乞食在中国社会中逐渐不被接受。因此,僧团开始接受贵族和皇室的田地供养,自行耕作,自给自足。到了唐朝,马祖大师创建了丛林,百丈禅师制定了清规,僧侣开始过着农禅结合的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为后世僧侣的楷模。在耕作中修行,也成为僧侣坚守的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