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误区:控制、放纵、奖赏、惩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 37 Du —

一 起 做 ·刚·刚·好· 的 父 母

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父母管教孩子的四大误区

文 | 三 一 冰

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答案显而易见,因恐惧而表现出的听从,那只是表面的、暂时的。提倡情感引导法的作者从众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中大致归类出四个常见误区:

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的特点:用的策略是惩罚、命令和威胁。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在乎结果,总想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

放任型父母的特点:对规定限度和严格要求缺乏信心,对孩子的行为变为“怎么都行”。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没法培养出有责任感的人。在控制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从而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当这种机会出现时(一般少年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并肆意利用。

在放任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缺乏约束和规矩,而且没有群体归属感,不具备信赖感。他们常常感到恐惧是因为没有得到家庭关系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与被控制的孩子一样,当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自然会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找,这样就很容易走上歪路。

情感引导型的家庭 :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也有规定限度。处理事情不怒吼,更不需要用威胁和惩罚。让人感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同样美好。

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主要就是成人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孩子摔了一跤,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如果是男孩子,最好还要告诉他“男子汉,自己站起来。“当我们说“这没什么”、“怎么会疼?”、“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就是轻视低估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情感引导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孩子摔了,我们可以问“有没有摔痛”“是否需要帮忙”,有时他们不想自己起来,只是想得到父母的关心,当你问是否需要帮忙时,很可能他们自己一下子就起来了。让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个倾听者,帮助他们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再引导他们处理这些情绪。

引导并不等于溺爱,我们是根据孩子的表达再做出对情况的处理,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调控情绪,但也要规定适当的限度。只有当我们包容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同情的时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够开始。

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让孩子配合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比如小时候训练宝宝上厕所,上学时用奖赏的手段鼓励学习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等等,我们会用上小贴纸、小红花、新玩具等来激励。

用奖励的手段确实可以快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事情的本质不会因此而变,而且外部的激励手段会因次数的增多不再奏效。

情感引导: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解并重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当我们刚一起从超市买东西回来要进屋时,宝宝却哭闹着不想下车,就想在车上继续玩,我们不必急着拿出零售让他们下车进屋,可以试着从情感上引导:“妈妈知道你喜欢在车里玩,因为妈妈叫你下来才生气,但是对不起,我们现在要先进屋了,我们先进屋再玩。”当我们试着去理解他们时,相信他们会更加配合。

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话语:“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我们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教训”的潜台词是: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你以后还敢这样做吗?这种态度将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

情感引导法:以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 不是与孩子争夺控制权,是依靠共同承担责任,而不是消极后果,激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分析问题,克服负面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

作者是这样引导她5岁儿子的,他们家的7的晚餐后有甜点,但儿子在后院玩球,在作者提醒后还是迟到回来吃晚餐,直接的后果就是错过了他爱吃甜点。儿子因错过吃甜点哭了,为了避免养成吃饭迟到的坏习惯,作者没有给儿子甜点,而是给予他同情,并讨论解决方案:“没吃到甜点确实很糟糕,让我们来确保你明天晚上能吃到甜点吧!怎样才能保证你明天会准时回来呢?”

重点用的是直接后果,不能用其他相关的,如“没有准时回来,那等下不能看电视”。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逼迫。

以上就是常见的四大误区,其实不合适管教方式背后的目的也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孩子,希望他们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才在小时候给他们“教训”。但关于适应性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的话,70%以上的年轻人不仅可以在最艰难的生活条件中生存下来,而且能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

人生来都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

— 37 Du —    刚 刚 好 ~~~ 遇 见 你  — 37 Du —

SEVEN   有 话 说 :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和孩子们争夺控制权而不自知,当内心有“这事你就要听我的”这样的声音时,就是忘了孩子也是独立的。试着去理解与尊重他们的想法,就更加容易沟通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