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之五 ——魏晋德行“三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魏晋风流之五

——魏晋德行“三君”

据史料记载,陈寔和他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陈纪(字元方)、四子陈谌(chén,字季方),和父亲陈寔被时人合称“三君”,是当时道德的典范。因为陈寔、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习他们的品德。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六记录了陈寔一家出行的小故事。

陈太丘 诣 荀朗陵 ,贫俭无仆役,乃使 元方 将车, 季方 持杖后从。 长文 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 叔慈 应门, 慈明 行酒,徐六龙下食。 文若 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文中的人名颇多,先来理一理。荀朗陵,即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人,恒帝时为郎陵侯相,有“神君”之称,育有八子,文中叔慈、慈明最有才名,与其余六子被时人称为“八龙”。长文是元方之子、太丘之孙,文若,荀朗陵之孙。

故事其实很平淡,除了赞美陈太丘为官清廉、德行高尚以外,关键是最后一句,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太史是当时掌管典籍、祭祀、天文历法之人,这陈寔一家出行,连天象都有吉兆,称之为“真人东行”,所谓真人,应指至德之人,很是了得。

《世说新语》“夙惠”一篇是专门记叙早慧儿童的,第一篇就是写元方、季方两兄弟。文章说,有客人来陈太丘家过夜,陈老爷子和客人彻夜畅谈,命元方、季方去给客人煮饭。小兄弟俩把米放到锅里,就去听大人们谈话,听到入神,竟把干饭煮成了稀粥。陈老爷子来问时,两人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了。陈老爷子问他们听到了什么,两兄弟很快将刚才所听全部复述了一遍,要点中心全都记得清清楚楚。陈老爷子非常满意,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干饭呢?”

文中的陈元方,小小年纪时,便已是不凡。诸君切记,此元方非彼元芳也,狄仁杰身边的那位尚武,这位尚文,是东汉道德家,党锢之乱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世说新语》中,虽然“夙惠”第一则故事就是写陈元方的,但,他的故事却不仅仅收之于“夙慧”篇。如《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与“方正第五”均记录了陈元方少时的故事。

先来说说何谓“方正”?方正,指人的品行刚正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此篇共有六十六则小故事,记载了魏晋士人们刚正耿直、不畏强权、尽忠节孝、舍生取义的故事,展现了魏晋士子的风度气节。

其中这样描写陈元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寔与友人相约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来,陈太丘就只好丢下友人自己出行了。等他走后,友人才姗姗来迟。来迟了不算,还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真不是君子啊!明明与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唉,究竟是谁失信于人呢?

且看元方的回答,“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听了,由“怒”转“惭”,下车想要去拉元方,元方这孩子,好有性格,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读到这儿,我在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放到“方正”篇呢?其一,陈寔虽未出场,但寥寥数语,却恰见他的风格,遇事刚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按照约定时间来,便是失信,何况,还是“久候不至”?元方,小小年纪,处事有进有退,先陈其情,“ 待君久不至,已去 ”,再述其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进退有据,据理力争,要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呀!

再如“言语第二”中的故事: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这个袁公,有人说是袁绍,但无史料佐证,不知究竟何人。袁公也曾经问过一个与前文雷同的问题,“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抚慰,放手让人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了。

如果袁公之问到此结束,那么,就看不到元方精彩的应答了,刘义庆大概也不会把这个故事编进《世说新语》。

陈元方以一个十一岁孩子的身份,这样的回答不可谓不周全,可关键是,袁公要为难他,于是追问,“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

读者诸君,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说谁效法谁都是不好的,说父亲效法袁公,父亲的威名落地,说袁公效法父亲,只怕眼前这一关就不好过。可是机智如元方,却毫不犹豫回答了出来。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周公,商周时期著名的贤者,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用这两个生在不同时代的圣人作比,阐述这两个人并不存在谁效法谁。言下之意,我的父亲和袁公您,也不存在谁效法谁。而且,以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来作比,既突出了父亲的功德,又抬高了眼前的袁公。

听到如此妙答,我想,袁公此时一定是笑逐颜开,拍手叫好!同时也难免要感叹一句,“后生可畏啊!”

陈元方的儿子长文也颇为有趣。元方之子名陈群,字长文,也颇为了得,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尽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记载: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元方的儿子长文与季方的儿子孝先,争论谁的父亲功德更高,不能决,于是问太丘,太丘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啥意思?就是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难兄难弟”,注意,这里的“ 难 ”读第二声,是不分伯仲的意思,原本是形容兄弟二人都非常好,今人却多为反用,讽刺两人同样坏。用得多了,竟已经忘记了本来的出处,只记得今日之意了。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陈寔一门,爷孙三代,流传的何止十世,千百年来,依然有人铭记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