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那么各种癌症都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癌症,其实是变异的癌细胞通过无限地分裂、增殖,最终致使正常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的医生显然都不具备这种深刻的医学知识,即便有类似的记载,也都只能是记录表征,而不能深入本质。

例如,有人认为癌这个字,可能是来源于喦(同“岩”)。所谓的喦,如山峰之形状,如山石之坚硬。商人在形容妇女的乳房出现肿瘤时,即称呼“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还有1264年南宋福建医学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也对癌症作出描述: 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这句话明显是在描述肿瘤的形貌,对于“毒根深藏”的缘由,他是丝毫不清楚的。

总而言之,古代对癌症的称呼是喦,但这个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现肿瘤,而不是实质的病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病名,如 肠蕈、石瘕、积聚、噎膈 等,并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灵枢》云:“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描述与今之腹腔肿瘤和妇科肿瘤极其相似。同时期的《难经·五十五难》中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 五脏积 的病名、症状、病理等。其云: “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见,“积”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动的。《难经》中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东汉华佗 首创麻醉下手术治疗体内“结积”(包括肿瘤疾病),并在《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东汉末年,张仲景 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亦有许多类似肿瘤性疾病的诊治,记载了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坚方第二十六》中云:“凡 瘕坚 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瘸有 结节 ,便害饮食,转羸瘦。”认识到肿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往往自我发觉时多属晚期,形成恶液质,预后不良。晋代针灸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首先应用针灸治疗肿瘤性疾病,《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有:“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积聚,劳宫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对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及所属症状,如“ 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疮”、“乳石痈”、“石痈”、“瘕瘕”、“积聚” 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为 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 ,首载肿瘤专方五十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毒剧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 瘕瘕积聚

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所述之 “癌”,确属恶性肿瘤:“癌者,上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 石瘿 ”,“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则说: “ 癌者,……外证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药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痈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贴散是也 ”,可见宋代中医肿瘤学从病名、分类、治法、方药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已初见学派之端倪。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李东垣所创制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广茂溃坚汤、散肿溃坚汤、连翘散坚汤、救苦化坚汤等,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结块,创制了许多攻痰方剂,有清热化痰、软坚化痰、燥湿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诸法,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结块。张元素,提出用干漆、硇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猛药类。

明代张景岳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是符合肿瘤治疗的特殊情况的。

清代肿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岩”、“肾岩翻花”等,肿瘤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预后等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癌症是当今人类 健康 的一个大患。

直到民国时期出的《辞源》一书,才有“癌”的记载,并且解释这个字代表的就是一种恶性肿瘤。

不可否认的是,癌症这种病症,绝对不是近现代人独享的病症,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症困扰的,之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个名字罢了。

这种岩穴之状,并且有肿瘤形状的“颗颗累垂”样子,可以判定就是体内的肿瘤了,毒根深藏,说的就是癌细胞的顽固性和扩散性,很难彻底治愈。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来源于希腊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来自于癌细胞的外形,像带着爪子的螃蟹一样,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关于癌症的小 历史 ,祝愿大家 健康 幸福,远离疾病。

中国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载"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组成,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癌”字把病字头去掉,就是一个“喦”字,它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

古人造“癌”字时为什么用到“喦”字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据甲骨文记载,古人在女性身上发现了肿瘤,“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

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癌症的记录。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 ái。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变动了读音。而中国台湾地区汉语中的“癌”,现在仍然是读作“yán”。

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

中医有“癌”记录之时,英语连「cancer」这个词都还没有诞生,也还没有西医,更没有西医的“癌”。

三百多年前,简称为“西医”的现代西医学学科在人体解剖基础上诞生,并与古代西医彻底切割,成为新生的单一学科。

一百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cancer翻译成中文时,直接“挪用”了中医名词“癌”。

从诞生的先后时间及出处来看,西医名词“癌”做中医名词“癌”的孙子也不够格。

实际上,中文西医著作中的很多名词,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都直接“挪用”了中医的名词术语。

最常用攻击中医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责就是中医的脏腑名词不符合同名的西医器官名词。比如:中医脏腑中的肺不符合西医器官的肺......

本问题中的癌症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大多数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译名被翻译采用了其自认为相似的中医脏腑名词,拿来主义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译名规范音译或意译,则Lung的音译应为“烂”、“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译应为“呼吸囊”、“氧气交换器”......

lung译成与中医脏腑名词的“肺”根本就是一多义词:同音多义。“肺”这一名词,在中医理论中是一脏腑名称,是指肺的功能系统,是一种不可见但是可以推演和证实的功能系统;而在西医体系中是一器官名称,指的是肺这一器官,是一种可见的客观物质。是当初英文Lung翻译的不妥,生生制造了一个“肺”的多义词,人为地造成中、西医名词混淆——谁之过?中医不是背锅侠,“中医不符合西医”这个锅,中医不背。

但做人总得讲先后,中医之脏腑名词业已使用了几千年,如何能够符合仅仅用了百年且盗用了中医名词的西医器官名词?孙子不像爷爷也就罢了,你叫爷爷如何能够像孙子?!

西医就是名副其实的“停电了不能看病的医生”,用西医治疗癌症完全是个笑话,除了骗医药费还能干嘛。每年有几百万癌症患者盲目相信西医治疗过度用药,死亡人数达到百万级,救不活就说是晚期。没听说过西医治愈过癌症的,乔布斯已经用昂贵的医疗费检验了西医的能力,效果显然不理想。乔布斯、李咏若用了中医保守治疗少说也能多活5-10年。在治疗癌症的道路上,西医需要借鉴中医标本兼治的医学理论。西医治疗感冒和脚气疗效不错。[吃瓜群众]。

西方人发明了“癌症”,他们治不了,只是把患者变成了他们提款机。他们成功了,却造就了无数人财两空的家庭。

古人统称癌症为痈疽。如肺痈,肠痈,胃痈,颈痈,背痈……

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语,那么各种癌症被称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癌症这个词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那是在显微镜被发明以后,人类可以看到很细微的结构,所以诞生了癌症。

其实我国最早记载的癌症是在黄帝内经, 那时候并不称为“癌”,而是“瘤”,里面描述为筋瘤、肠瘤、昔瘤等;而也有书籍不称之为“癌”或者“瘤”,而是称为“殇”,比如《周礼天官》记载周代“下士八人,掌肿殇、溃殇、金殇、折殇”的治疗,这里面的殇就是指肿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在中医的书籍里面,最早出现“癌”的是北宋的 《卫济宝书》和《仁斋直指遗方论》,它们是这样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

自从北宋以后,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加深, 也出现了更多对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应该是指淋巴瘤等。

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圣济总录》称腹部肿瘤为“症假”,明代《外科正宗》称唇癌为“茧唇”,清代的《殇科心得集》一书中把肿瘤称之为“失荣”。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我们能看得出古人对癌其实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症的发病率可能很低,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了解和治疗。

最后小结:古代人称癌为“瘤”、“殇”等,真正出现癌症这个词语是在显微镜发明以后。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

肉瘤(淋巴癌)、乳岩(乳癌)、石瘿(甲状线癌)、舌菌(舌癌)、瘰癧(淋巴线癌)、脏癰(直肠癌)息贲(肺癌)痞气、积聚(肝癌)、噎膈(食道癌)、喉蕈(喉癌)、厉疽(皮肤黑色素)、石疽(癌、瘤)、外肾岩(阴茎癌),这些是古时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