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又被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问题一:傣族竹楼和各家有什么不同,列表的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竹楼这一名称,不是傣族俗称,而是人们对傣族住房的专称。解放前,西双版纳境内的山竹苍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无钱盖高楼大厦,再加之当地气候湿热,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个楼房全是竹子结构:竹柱、竹围墙、竹楼楞、竹椽子、竹楼板、竹楼梯、竹瓦盖屋顶。于是,人们就称为竹楼。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材料已发展为木、砖、瓦顶结构(只有少数是竹木、茅草顶结构)。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所以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
傣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这是由“烘哼”演变而来的。“烘哼”意译为“凤凰展翅之势”。相传,在远古时代,傣家人没有住房,而是栖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后来,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树叶、山草建盖了一间平顶草房,但一遇雨天就无法居住。一天,正当帕雅桑目蒂为建房苦脑之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冒着风雨飞来,凤凰杨起双翅,呈“人”字形,当凤凰低头拖尾时,人字形的双翅恰好被蒙住,凤凰淋雨之势,地上,恰似一座两层楼房的造型。于是,帕雅桑目蒂从中受到启示,按凤凰淋雨之势,用竹木盖成如今这种高脚住房。这种楼房,既能避雨防潮湿,又能防野兽,他就给这种楼房取名为“烘淳”,一直传给后人。
人们为了怀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为“很帕雅桑目蒂”。后来,随着住房形式的不断改进,人们便把各恭式样的竹楼通称为“很”。 解放前,在等级森严的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影响下,傣族中,人有等级之分,住房也分等级。傣族地方有着“很牌抱来们很召”(意译为百姓之屋应与官家住楼有区别)的古老规定。那时候,领主的住室称为“喝召”。“喝召”宽敞高大,木柱多达一百根以上,木梯分为两层,都在10级以上。而贫民百姓的住室,木柱只能限在40根以内,梯子也不能超过9级。 寡之人,则大多只能住3级楼梯的矮房。就是一个家族中,分家立户的子女的住房,一般也不能超过父母的住房。那时候,在一个家族内,傣家人居住的“很”,主要有三种形式(也可说是三种等级):
其一,很帕雅桑目蒂这是一种古老而享有盛名的住房,桉照古老的传统习惯,这种楼房多由家族中的长辈居住。这种建筑的特点是楼室较高,一般可设9级楼梯;屋面之上可以搭架小型阁楼。整个竹楼的结构是:楼室下的木柱高6尺(傣语称为耀细索),楼室之上比楼底高6.5尺,没有字架结构,是用几根据横梁穿在木主中间托住檩木。
其二,很麻哈萨梯。按传统习惯,这种楼房多由分家立户的儿子居住。高度比很帕雅桑目蒂矮两三尺,用人字架托住檩木。据记载,这种建筑形式,是经商的麻哈萨梯吸收外地的建筑形式之后,在很帕雅桑目蒂的基础上改建的。因此,整个楼房的结构与很帕雅桑目蒂相似。
其三,很门。这种楼房大多由刚贫农 出去的儿女住宿。很门是一种人字架结构的建筑。其高度比前两种都矮,一般只设8级以下的楼梯,屋面上也不建筑小型阁楼,整个楼只有4只角。
解放后,随着领主制度的彻底废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也逐渐消除,住房的等级也相应消失。如今,普遍住上了高大宽敞的瓦顶木楼,但仍叫竹楼。其造型独特美观,竹楼的外形象一项巨大的帐逢建架在立于地面的木柱之上,屋顶象一顶“孔明帽”。供人住宿的楼室离地5~6尺,搭架在数十根木柱中间。楼底木柱林立,四周用木板装栅,或用竹篱相隔,一道陋板将室内分成两半,内侧叫“黄暖”,是家人就寝的卧室,一家人几代分床而居,席楼而卧,外人不能入内。外侧称为“那晃”,比卧室宽敞。“那晃”内为堂屋,外设火塘,既是控告客人的地方......>>

问题二:介绍傣族竹楼与众不同的习俗作文400字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问题三:傣家人建竹楼有什么讲究?有怎样的风俗?简单概括一下。 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古老的住房,它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傣家人称这种干栏式楼房为“很”,即“凤凰展翅”的意思。相传,竹楼的发明人和创建者,是古代青年帕雅桑目蒂。他勇敢、善良,想用本地盛产的竹子给傣家人建造竹楼,使人们不再栖息于丛林和大树干上。他终日苦思冥想,几度构思、试验,又几度失败。有一天,下起大雨,帕雅桑目蒂偶然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由上而流淌,而狗身上却不存水。他由此受到启发,先试造了一个坡形的狗头窝棚。后来,天王神帕雅英变成凤凰飞来,不停地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字形;凤凰又向他摇头晃尾,示意屋子的两侧要用东西蒙好,才能为人们挡风遮雨。凤凰又以高脚站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要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帕雅桑目蒂便依照天王神的旨意为民造房,终于建造出如金孔雀站立般的傣家竹楼。竹楼外形象一顶巨大的帐篷建架在立于地面的木柱之上,楼底木柱林立,四周无遮挡,专用于关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楼房四周或用木板装栅,或围以竹篱。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的木梯,一侧搭架着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有装水的坛罐器皿,设有栏杆,专供家人洗漱冲凉。竹楼因四脚悬空,八面来风均可从脚下吹过,这使住房干爽、透气。人在屋内,光脚踩在凉凉的竹皮编织的地板上,或席地而坐,喝上几口凉茶,浑身上下便惬意凉爽起来。在人字形的屋脊下,是四个屋面,上下重掾。门内楼室四周,或栅木板,或围竹板,中间设有一道隔墙,将楼室分为内外两间。外间称“那晃”(堂屋)。一侧设有火塘,是生火做饭、取暖和接待来客的地方,有如现代住房的客厅;内间称为“黄暖”是全家老小的卧室。卧室内仅铺厚垫,不用床架,床与床之间略有距离,以黑布帐子相隔,“黄暖”一般不允许外人擅自闯入。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也有筑矮墙为院墙的。以此标出院落的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阴,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弗园林。干栏式的竹楼,可以避免地下湿气侵入人体,又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带地区极为舒适的居室。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一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 *** 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问题四:傣家竹楼在哪个省 云南。
傣族(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