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有咩灾害???10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自 然 灾 害 图片参考:yrcc/news/images/zoomd 图片参考:yrcc/lib/images/jj_7f2a25ed227296287dbe8dfffb409aa7 第一节 频繁的旱灾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偏少,水土流失严重,所以,与水灾一样,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存在着灾情重、频率高的特点。从有历史资料记载至1945年,有大旱成灾记载的年份达1070余次。 早期的流域大旱灾,记述不详,到了明清以后,关于黄河流域连续大旱的史料,屡见不鲜。1632年至1642年的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历代罕见的、多年连续的特大旱灾,旱情从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开始,逐年向东、向南扩展。1638~1640年期间,旱情从黄河流域蔓延到大半个中国,无雨期长达17个月至19个月,黄河的支流汾河、沁河、伊河等多次干涸,干流在晋西南一带也出现局部断流。诸如「焦地流金,大地生烟,野绝青草,寸粒不收,雁粪充饥,骨肉相食,十室九空」等灾情的记述不胜枚举。 第二节 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早在人类活动以前,黄土高原就有土壤侵蚀。由于当时地面大部分有林草覆盖,土壤侵蚀轻微,不致造成严重危害。处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省,曾经是周、秦、汉、唐等13个 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陕西、甘肃、山西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地区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乱垦滥 伐,破坏了地面的林草植被,加速了土壤侵蚀,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的严重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制约。 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悬 河,也是黄河下游氾滥成灾、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流失」和黄河下游大堤「越加越险,越险越加」两个恶性循环。据统计,黄 土高原每年因沟壑侵蚀约损失6000多公顷土地,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坡耕地,每公顷每年流失土壤120~150吨,流失水量300~450立方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成为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图片参考:yrcc/lib/images/jj_80a9d37d7460ea7d5ec83981a12dff9b 第三 节 黄河洪水灾害 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 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但主要在下游,集中表现为频繁的洪水决口氾滥和河流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洪灾的特点是:决口频次高,淹没面积广,水淹沙压灾情重,经济损失大,后果严重,影响深远。 图片参考:yrcc/lib/images/jj_6ccd3b49029f10a27d9db4b4f7376610 一、 下游水灾 (一)历代水灾 1.洪水决溢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km2。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是「地上河」,决口后势如高屋建瓴,洪水一泻千里,水冲沙压,田庐人畜,汪洋一片,沦为泽国,灾情极为严重。常常有整个村镇甚至整个城市或大部淹没的惨事,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2、凌汛灾害 黄河上下游河段,每年冬季由于气温影响,常常结冰封河,形成凌汛。由于天寒地冻,防护困难,因而常常发生凌汛决溢灾害。 (二)洪灾原因 造成黄河下游洪灾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的影响,而前者是主要的。 (1)自然因素:黄河下游水灾除了由于通常的洪水因素外,再是泥沙淤积河道。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徙由于决,决由于淤;河道淤积是由于来自中、上游的泥沙。 黄河在上、中游流经43万km2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区内土质疏松,植被稀薄,沟壑纵横,每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28万km2。多年平均每年带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约16亿t,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道淤积一方面使排洪能力降低,洪水位抬高,容易造成漫决;另一方面是由于河道淤积,使主流游荡摆动,出现「横河」,「斜河」,大溜顶冲大堤,易于造成冲决。所以泥沙淤积是形成黄河下游洪灾的症结所在。 (2)人为影响:从 水土流失的情况来看,除了黄土高原本身易于水上流失的自然因素外,人为的自觉和不自觉地乱垦乱伐,从而加剧了水上流失。长期水上流失的结果,使黄土高原支 离破碎,千沟万壑,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肥力减退,农民越来越穷,农民越穷,又越开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灾害情 况来看,也有一些是人为决溢造成的。
参考: yrcc/lib/dhgl/2002-12-29/jj_15511925704 黄河网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气。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氾滥决口,都在下游冲积平原导演一次惨剧。 甚么又造成连年的水灾呢?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 1.地质及地貌因素 黄河从青海省东部的龙羊峡谷到河南省的西部,流经几乎全是蜿蜒迂回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容易溶解。加上土壤贫瘠,缺乏植被覆盖,大雨时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及块体移动,大风时容易发生吹蚀作用,令表土流失,赋予黄河闻名的高含沙量。在下游地区沉积,在下游成为「地上河」。 2.地形因素 黄河下游地区的坡度突然减低,导致河流的流通和能量减少,不再有足够的能力继续搬运泥沙,而产生了泥沙的沉积,令河床上升。 3.气象因素 极端的气候情况。黄河流域的降水,大部分集中在七八月。因夏季当地有低压槽或静止锋遇境,造成的降雨多为暴风雨或持续降雨,且雨量变化率;大而冬季降水却很少,使黄河径流量变化幅度大,这常常使得河床无法容纳特大的洪水,   凌讯灾害。凌讯是指凡是在河道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黄凌讯主要集中在宁厦、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这两段干流都是从西南流向东北的。从兰州至河套一带,纬度相差4度,冬季平均气温相差5℃以上。河套一带的封冰期比兰州早20天,而解冻开河期却晚一个多月。山东境内黄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纬度相差3度,其下段封冻期远较上段为长。由于上下游河段纬度的差异,初冬来临以后,下游河段仍然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之中。上游来的水和冰虽然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往往因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阻塞著南部流来的河水,使水位迅速上升,容易泛滥成灾。虽然黄河“先天不足”有很大的缺陷,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 4.人口增加因素 广阔的黄河流域过去曾经林木盛,但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急速发展,很多人类活动,例如:过度耕作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贫瘠,下游沉积物多,河床上升,容纳水量减少,因此更易造成泛滥。 在黄河干流各段中,来水和来沙量的构成是有显著差异的。内蒙古河口镇以上的上游河段,来水量占下游总水量的50%以上,来沙量则只占下游总量的9%;河口镇至龙门段,来水量占10%以上,来沙量则超过50%;龙门至潼关段,主要是汾、渭两条支流,来水量不到20%,来沙量占34%;潼关至桃花峪段,来水量不到10%,来沙量只占2%。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亦即是黄土高原地区。这显然是与该河段众多的支流密切有关的。加上这里黄土堆积深厚,质地疏松,而且坡度陡峻,草木植被稀少,抗冲能力极低,夏秋暴雨频繁,大量泥沙从各条支流汇集到干流中来,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大量泥沙的长期堆积,使河床逐年淤高,河堤和滩面也随之抬高,高于两岸的地面,做成「地上悬河」。每次洪水到来,主溜摆动不定,冲淤的变化莫测,令下游河道的防治极为困难。 黄河是何时怎样变坏的? 黄河的混浊由来已久,在《左传》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引用的两句佚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要等到黄河变清,一个人能活多久?)也就是说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黄河早已混浊不清了,而在可见的将来黄河也不会可能变清,人们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
在中国灾害史上,黄河灾害(简称黄患)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尤其是1代至北宋,以开 封为都,河决威胁很大,故历来对河患记载详尽;明清两代 建都北京,南粮北运,依赖运河,但黄河决泛殃及运河,直 接损及明情工朝利益,敌对河患记载也很详细。 黄患主要指洪水,但还包括泥沙、干旱、凌汛、地震和污染等。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泥沙来自中游。每年黄河要输沙16亿吨左右,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河水25公斤。除了部 分泥沙被河水冲到渤海湾,还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床平均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增高。黄河下游成了 “悬河”。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发源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很严重,过去这里不少地方也是森林繁茂地区,由于几千年战乱、封建工朝为修宫殿大肆砍伐及居民用材,森林覆盖 面积大大缩小,变为现在干旱频繁、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 产落后的地区。通过水蚀、重力侵蚀和风蚀,造成了大面积水土流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 *** 十分关心这里的经 济建设,多次组织科学家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合理安排建设 步骤,建成了一批梯田、林地、人工草地,通过三北防护林 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方法使黄土高原严重的水上流失趋势得 到了控制。同时,也减少了泥沙对黄河的危害。 黄河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历史上旱灾极为严重,对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凌汛是每年春季黄河解冻时容易发生的灾害,由于黄河流经之地地形、地理纬度和气象条件不一样,开河时间不同,如果上游河冰先解冻,水流至下游就会阻塞,容易出险、决溢。 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多地震区,黄河大堤和一系列水电站高坝,在强烈地震时容易遭损破裂,如果遇上汛期,就会发生危险。 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城镇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许多工矿企业,所以象全国各地一样,防止黄河污染也是现在“保卫黄河”的一大项目。